周立功完全没有想到潘艳艳竟然会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这个题目,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古往今来,有谁敢质疑这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这句话已经融入了国人的血液也不为过。但是潘艳艳就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从反面来颠覆这句话!说她是与天下国人为敌也不为过!这是怎样的一种魄力?果敢、决绝,周立功甚至有一种恍惚,台上站着的,真的只是一个花季的女孩吗?
潘艳艳的发言还在继续:“或许有人会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不做这些动作、不假这些由头,根本无法打动众多愚夫愚妇的心,无法聚拢起天下人抗击暴秦的决心。这话确实不错,时易事易、见机行事,这无可厚非。就像差不多同一时期的项羽,借着国仇之名力抗暴秦;刘邦假言剑斩白蛇而承命于天,都是在自诩王侯将相本有种。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从陈胜、项羽、刘邦开始,后世历朝历代揭竿而起者,无论打着何种旗号,不都是在变相的宣扬着自己的王侯将相本有种吗?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前面已经说了,只有这样才能聚起人心,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可是问题就这样出现了。我们一直在强调社会是人的集合体、而人民群众又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那么这些创造者到底是信奉“将相本无种”呢还是在信奉“将相本有种”?如果是信奉前者,为什么要靠后者才能聚拢起人心?如果是信奉后者,那么前者这种口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连续三个问题,可谓振聋发聩!不仅是周立功这种历史的门外汉,即便是那些文科生,甚至是评委席上的老师,在这三个问题面前,无不人人色变,因为,他们也无法回答这三个问题。
潘艳艳的发言仍在继续:“以上,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一种泄愤的口号,是个人极端情绪的一种宣泄,因为这个口号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正信奉和拥护!换言之,这句口号不能成为人的真正信仰!”
“我们的语文教材上节选了部分的《陈涉世家》,只说到陈胜吴广起义的蓬勃形式就戛然而止,后面怎么样了呢?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被秦朝强大的军队扑灭了。不错,是失败了,是被扑灭了,可是怎么失败的呢?怎么被扑灭的呢?我们有必要到《史记》中看看更详细的叙述。陈胜吴广起义蓬勃发展的时候,秦朝的军队尚在戍边,只能临时启用监狱长章邯,领着一群罪犯去抵挡起义军。不错,就是一群罪犯。结果就是这群临时拼凑的罪犯在监狱长章邯的率领下阻击住了起义军。当进攻受挫的时候,起义军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这是起义军的悲哀。就是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感召下,起义军队伍中的各级军官起了愤愤不平之心,凭什么一同起义我就要听你的指挥,口号说的很清楚,大家应该是平等的。于是乎,起义军内讧不断,包括同为起义发起者的吴广,都被手下杀死。而面对这一情况,陈胜是无力阻止的,因为正是他喊出了那句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与其说陈胜吴广起义最终被秦朝镇压了下去,不如说他们是亡于自己所提的口号。”
“反观同时期的项羽和刘邦。项羽喊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国仇口号;刘邦更是精彩,直接提出了“约法三章”的施政纲领。这是这种差别,造成了陈胜吴广起义与刘邦项羽起义截然不同的结果。无论陈胜吴广起义被历史赋予多么重要的意义,都无法改变其失败的事实。而这,也是我的第二个观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极端情绪化的口号,不能切实指导社会革命,也无法实现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的政治理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一种莽夫之论,是一时的意气之论。他既不能为人民群众所拥戴,也不能切实指导社会革命实践,它唯一所能激发的,也不过是一时一事的血气之勇、匹夫之勇!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句口号,蛊惑人心,引起社会动荡,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千百年的历史事实,无不都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个人自我激励的一种口号,一种向人生巅峰攀登的动力,其确实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这个口号真的反应了社会现实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来实现政治理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我的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