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论皇叔的正确食用方法
中平元年二月,卢植率先领兵攻入安平国,拉开了汉军新一轮攻势的序幕。与此同时,皇甫嵩进军汝南西华,与陈国相骆俊合兵一处,准备进讨汝南黄巾彭脱所部;而朱儁则与荆州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一道,举兵进逼宛城。
另外,由于兖州黄巾愈演愈烈,颇有连通青、冀,进逼司隶的架势,朝廷任命侍中刘岱为东郡太守,故太尉桥玄族子乔瑁为兖州刺史,会同陈留太守张邈、青州刺史黄琬,一起平定兖、青二州的黄巾军。
而巨鹿典农都尉曹操,则向朝廷上表举荐夏侯惇为长史。
汉代,郡太守的副职为郡丞,郡丞并非太守的掾属,所以不得由太守自行聘用,而是需要朝廷来任命。
与之相应的,王国的国相也有副职,但是并不叫“丞”,而是称做“长史”,除了国相以外,与太守地位、职责相当的,还有边郡都尉和属国都尉,他们的副职,都叫做“长史”。
因此,典农都尉这个新设的官职,其官制也比照了边郡都尉和属国都尉,副职也叫做“长史”而不是“丞”。
所以,曹操想让夏侯惇出任自己的长史的话,可不像其他的掾属,由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由朝廷来任命。
但是,像这种任命,一般都是走个形式罢了,朝廷绝不会在这种事情上,留难地方上的官员。
刘照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动了跟曹操一样的心思。历史上,诸曹、夏侯子弟当中,也可谓是人才辈出,比如曹仁、曹纯两兄弟,以及曹操的从侄曹休,可都是弓马娴熟而且擅长骑兵作战的良将,曹洪的能力虽然稍弱,但是仍不失为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夏侯兄弟两人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夏侯渊,用兵神速,善于长途奔袭,军中有谚云:“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正是依靠这一套独特的战术,才能在关西将诸羌、诸胡以及当地的军阀韩遂等人,打得落荒而逃,不敢进犯,曹操称赞他是“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当然,夏侯渊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他在作战的时候,太过任勇,而不擅于运用计谋,曹操曾劝诫他,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可是一个人的性格,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所以,恃勇轻敌的夏侯渊,最终败亡在了法正的计谋之下。
不过,话说回来,法正乃是汉末三国时期,一流的谋士和军师,其军事才华,在奇谋善变方面,尤在诸葛亮之上,不仅深受刘备的倚重,就连曹操也感叹道:“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耶?”输在这样一位奇人的手中,夏侯渊也算是死得不冤了。
然而,如今有了刘照这个变数,历史正在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别说是三国鼎立,恐怕就连汉末诸侯割据的情形,也不会再出现了。这样一来,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天下的英才,皆为朝廷效力,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三国英才自相残杀的局面了。
那时候,朝廷就算是要大举用兵,也是去征讨周边的各个异族,而像夏侯渊这样擅于长途奔袭的将领,便有如虎生双翼,正好有了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相比之下,他的缺点,反倒会被无限的缩小。
想到这里,刘照修书一封,向曹操询问,在他的宗族亲属当中,还有没有其他像夏侯惇这样出色的人才?如果有的话,请他千万要“举贤不避亲”,将他们全都举荐给朝廷。
写好了给曹操的书信之后,刘照又不由得想起了刘备兄弟二人。说实话,在听说了刘备投靠卢植的消息后,刘照很是愕然了一阵子。因为在历史上,刘备并没有跟自己的这位老师,产生多大的交集,在平定黄巾的整个过程当中,刘备基本都在幽州作战,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先后前往皇甫嵩、卢植等人的帐下效力。
如今,刘备居然成功傍上了卢植这棵大树,而且看卢植的态度,对刘备也颇有看重之意,如此一来,刘备的命运恐怕也会发生质的转变吧?
倒不是刘照对刘备有什么偏见,相反,在后世的时候,刘照还是十分喜爱刘备这个人物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大家都姓刘的因素在内)。只不过,穿越后的刘照,却一直没能想好刘备的定位问题。
刘备这个人,不像曹操以及孙坚,个人能力十分突出,而且一看就知道该把他们摆放到什么位置上。
曹操就不用说了,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才能都极其优秀,是典型的“出将入相”式的人物,事实上,在刘照的心目当中,曹操俨然就是他未来继位之后,整个朝廷的顶梁柱。
再说孙坚,其人勇挚刚毅,作战勇猛,无愧于“江东猛虎”之称。历史上,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胜仗,都是孙坚打下来的。就连《三国演义》当中,令关二爷名震天下的第一战“温酒斩华雄”,实际上,也是孙坚所为。那么,毋庸赘言,孙坚至少堪为大将,为刘照四处征伐。
只有刘备,你说他有本事吧,典型的“文不成、武不就”,无论是治政还是打仗,他都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善于收拢人心,对待部属“有信义”,因此也很得部属的拥戴。在刘备近二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涯当中,像关羽、张飞、赵云以及孙乾、简雍、糜竺这样的英才之士,都任劳任怨的跟随在他身旁,不离不弃。
这就是为什么刘备文不成武不就,却又能被当时的人们视作是“英雄”的原因所在了。
可是,对于刘照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本领。刘备的才能,说白了,那是“为君之道”,是领导才能,在汉末的乱世当中,自然有其可以用武的一席之地。但是,换成本时空由刘照“力挽狂澜”所造就的治世当中,刘备的这种特质,又将如何发挥功用呢?
想到郭嘉对刘备的那句评价:“有雄才而甚得人心,终不甘为人下”,刘照就不由得一阵苦笑。在帝王*的时代,这种评语,又岂是人臣能承当得起的?
然而,就像曹操年青的时候,理想只不过是做一个“治世之能臣”,想为国家效力,立下卫霍一般的功绩,死后在墓碑上题一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便心满意足了。而无论是“乱世之奸雄”还是“专擅之权臣”,都不过是到了最后,他身不由己的走到了那一步之后,才转变成的角色罢了。
因此,刘备的“终不甘为人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当时汉室的权威极具衰落,无论是曹操这个汉家的丞相也罢,还是各地割据一方的诸侯也罢,在刘备心目当中,已经完全不具备当初汉室朝廷的正统性和权威性了。所以,抱着“和尚摸的,我摸不得?”的心理,刘备才生出了这种“不甘为人下”的志向,成了诸侯眼中“反复难养”的人物。
但是,此时的刘备,恐怕还没有这种志向吧?对于他来说,能够在这个重视家世与资历的时代,奋斗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已经是邀天之幸了罢?
虽然经过一番分析,刘照已经打消任用刘备的疑虑,可是,他的心里,依旧有些不爽。
据前线传回的情报说,本来曹操与典韦,都有意将张飞举荐至军前效力,可是因为刘备的缘故,张飞最后推拒了二人的举荐。也就是说,从今往后,张飞与刘备,等于是被捆绑起来销售了,如果你想让张飞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的话,势必也要给刘备同等的施展空间才行。
凭什么呀?刘照不由得心里有点愤懑,以刘备的才干,在太平盛世当中,最多也就能干好一任太守,而以张飞的才能,日后至少也是“四征四镇”一级的大将呀!
还好我提前下手,将关二爷给截了下来!再想到当初袁绍毫不客气的拒绝了自己对颜良、文丑二人的招揽,刘照不由得冷哼连连,在心中暗暗打定主意,一定要想法设法,把这些人全给挖过来不可!
当然,愤懑归愤懑,对于刘备,刘照还是得多加照应的。
虽然刘备的治政才能并不怎么高明,但是,他至少懂得善待百姓,甚至说出了“以人为本”这样的话语。不管他是不是故作姿态,收买人心,最起码他治下的百姓的确得到了好处。
再者,刘备的头上,毕竟还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头,而且,在汉末那些有名的刘姓宗亲当中,刘备的才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在未来刘照所规划的多元政治格局当中,这些与皇室血缘关系比较远的刘姓宗亲,也是制衡朝局的一股重要力量。所以,与其让那些徒有虚名的家伙上位,还不如将刘备给培养起来。
最后,自然是看在三爷的面子上啦!如果刘备这辈子都屈沉于小吏的话,张飞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相反,先给刘备一点施展才华的空间,才能让张飞也连带着有出彩的机会。而且,等日后刘备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资本之后,他势必就不会再把张飞攥得那么紧了,到那个时候,刘备一定会做出考量,是一个身为自己得力下属的张飞,对自己的助益大呢,还是一个身为大将,统帅方面的张飞,对自己更加有益?
到了一定的位置上之后,相信刘备的观念,也会随之发生转变的。
如今,刘备虽然已经成为了卢植的掾属,有了一个好的起点。然而,卢植讨平冀州黄巾后,位列三公,指日可待。到那个时候,出身和名望都不够显赫的刘备,肯定没有资格出任三公的掾属。
所以,按照刘照的想法,等冀州的战事一了,便将刘备实授为广宗令,让他先在地方上积攒一些资历。然后,等曹操处置完巨鹿的降卒,将各处屯营都建立起来之后,便让刘备接任典农都尉一职。
毕竟,在平定了黄巾之乱后,各地依然会有大大小小的叛乱和战事,小的不说,仅大规模的叛乱,就有幽州张纯、张举之乱,和凉州北宫伯玉、边章、韩遂之乱。而在这个时候,若把一个深通兵略的曹孟德,放在巨鹿埋头种田,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所以,让善于安抚民众的刘备接任典农都尉,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至少对于刘照来说是这样的。首先,刘备素有仁义之名,爱民如子,所以肯定能安抚好刚刚归降的民众,不虞官逼民反,使屯民降而复叛;其次,刘备是卢植的学生,所以,整个屯营的运作方式,都可以严格遵照刘照一派的政治意图进行,而不用怕被外人搅乱;最后,刘备头上还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头,让他接任,也更容易让刘宏接受——不知为何,刘宏对于这些血缘关系比较远的宗亲大臣,总有着一种莫名的信任感,否则,他也不会在设立州牧一职之后,选用刘焉、刘虞等宗亲大臣出任此职了。
而且,典农都尉虽然是两千石的官职,但毕竟是新设的职务,其名位,远不如同为两千石的太守、国相,而且还背着一个“天子私人”的名头,这就更让那些爱惜羽毛的士大夫避之不及了。所以,让一个之前还是白身,仅仅担任过一任县令的刘备来做,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弹。
除了张飞之外,刘照最为关注的,便是张郃了。这位被陈寿赞誉为:“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的名将,如今成了卢植的部下,并且被卢植举荐为讨逆校尉。有了这一层关系之后,卢植便算是张郃的“恩主”,而张郃也就成了卢植的“故吏”。无形当中,张郃与刘照的关系,便也被拉近了许多。
虽然相比关羽、徐晃等人,张郃与刘照之间的这层关系,还是要疏远、淡薄得多。但是,刘照并不急于进一步拉近这层关系。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鞭长莫及罢了。虽然可以通过前线的诸将去结交张郃,但是刘照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如今刘照手下的诸将,差不多都是王府的郎中、卫士出身,这在将来,肯定会形成一个庞大而又稳固的派系。身为人主,时刻都要注意各方势力之间的平衡,万不能使其中的一方坐大。虽然如今“郎卫派”的势力还并不显眼,然而,有一朝一日,当关羽等人都成了统帅方面的大将时,这一派系的力量,将会大到令人咂舌的地步。未雨绸缪,还是乘早做一些预防的好。
当然,以张郃的本领,就算没有刘照的特殊关照,在接下去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拜将封侯,那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所以,刘照就更不急着给张郃贴上自己的标签了,因为张郃毕竟不比张飞以及颜良、文丑,已经与某些人有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除了刘备、张飞、张郃等人,还有一位三国英豪,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出现在了刘照的视野当中,那就是孙坚。
通过关羽、徐晃两人的奏报,刘照已经多少掌握了一些这位“江东猛虎”的情况。
在奏报当中,无论是关羽还是徐晃,对孙坚都多有赞誉,称他武艺不俗,胆气过人,而且为人豪爽,爱护部众,的确是一时之英杰。
然而,孙坚与关羽、徐晃两人之间,相处的却并不怎么友好。
起因很简单。朱儁移屯南阳叶县之后,便委任徐晃训练全军的人马,好为开春进兵打好基础。
朱儁之所以将这件差使委任给徐晃,是因为当日在阳翟城中,他与皇甫嵩都亲眼见识了徐晃所部的军容,对此,两人都是赞不绝口。所以,对于徐晃治军的本领,朱儁自然是信任有加,这一次全军整训,朱儁想都没有多想,便把任务交给了徐晃。
然而,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孙坚素来自负其能,从不轻易服人。先前听说了徐晃雪夜下阳翟的传奇故事后,孙坚总觉得若是换了自己,也照样可以做到,只因自己在淮泗招募壮勇,一时耽搁了,错过了此战而已。
孙坚心中既不服气,在整训的过程当中,这种态度难免就会显露出来。而他部下的淮泗子弟,看到主将是如此的态度,自然也就对徐晃的军令,敷衍塞责,草草了事了。
况且,这些淮泗子弟,虽然作战勇猛,但是之前并未受过专门的训练,平日里散漫惯了,对于军中的各种规矩,本就有抗拒的心理。而孙坚的态度,则无疑是在进一步的纵容他们。
但是徐晃哪会吃你这一套?他当即便把那些不听军令的淮泗子弟给抓了起来,准备以军法处置。
孙坚也登时恼了,立刻带人赶往牙门,想要把被抓的部众解救回来。孰料徐晃早有准备,关羽直接带着护军,在法场外把孙坚给拦截了下来。
孙坚不忿,与关羽交手过了几招,结果落在了下风。最后,还是朱儁出面缓颊,免了其中几人的死罪。然而,死罪虽免,活罪难逃,那些触犯军法的淮泗子弟,还是被狠狠的杖责了一番。而孙坚与关羽、徐晃之间的梁子,也就这么结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