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我们意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处在其中,都会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与制约。就人类而言,可以通过感官感觉到这种影响,这便是我们意识生成的基础。通过逻辑思维对意识加以分析概括,便会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及其事物的总体概括,就是宇宙。在其他文明中,宇宙是万有的或包含一切的意思,而在我国古代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尸子》中把宇宙解释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现代虽然沿用宇宙一词,但华夏最早对宇宙的认识却远远早于庄子,之前用来形容宇宙的词是周,意思是包含所有的意思。这种解释与其他文明并无不同,这是因为宇宙具有客观性,认识到这种客观性就会形成统一的概念。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形象为外框内点,意思是包含无数,在之后的演变中,周字内加一个口表示主体对个体的制约与影响,这是因为到了周朝,周人对宇宙的认识渐渐加深,认识到宇宙内在事物存在相互作用,认识到宇宙时时处于变化之中,人们认识这种变化是从自然现象观察得来,这便是太阳的运动造成的影子变化,并且用上日下勿的象形表示这种变化,勿是影子的形象。而太阳和影子二者的变化是规律的,所以这个象形字也有规律的意思,这个字就是易。合起来就是周易,意思是包含所有的变化的规律。
在周朝的800年,周人将自己与前人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汇编形成了以《三易》,《三兆》,《三梦》为核心的学术体系。其中《三易》中《易经》的内容是事物变化的规律,《连山》的内容是物理变化的规律,山的象形取真实的意思,连山用来表示这类物质规律的集合,《归藏》的内容是认识学习的变化规律,归便是属于藏表示出于其中。表示认识的出处和归处。其中《三兆》中《玉兆》的内容是晶体类物质的记录,始于夏朝,如玉器。从我们现代对远古氏族社会的文化考证可以知道玉器的大规模使用始于这个时期,《瓦兆》的内容是冶炼类物质的记录,始于商朝。如陶瓷青铜,而这两类物品始盛于商朝。《原兆》的内容是可出产的矿物记录,始于周。其中《三梦》中《致梦》的内容是想法产生的原由,《觭梦》的内容是想法实现的过程,用角的生长象形形容脑海想法实现过程,《咸陟》的内容是想法的实践与应运。咸是心有所感的意思,陟用耳朵听到和走去的象形表示证实的意思,合起来便是想法的实践与应用。这三套合起来就包含了所有变化,所以叫周易。有记载说《三易》中两部相合可以得到第三部,其实正确的表述是,无论对事的认识还是对物的认识都是认识;无论是晶体物质还是冶炼物质都是出于矿物,无论是发现还是实践都为了应用。这正是三部三册之间的联系,混为一体,互为援引不可分割。现代,我们知道《三兆》与《三梦》的内容已被科学涵盖。此不赘述。故而只对《周易》的内容加以阐述。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常用天地人对宇宙及其事物进行分类命名。而这里的天地人却不是天空,大地,人类的意思。就如我们现代的门字,并不仅是建筑物的门,在生物学中,门是一个科目名称,依次是域,界,门,纲,目,科,属,种,以人为例,人,属于真核生物域,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门是第三级科目,表示具有同一特征事物的集合。而把具有同一特征的事物归类并用事物最显著的特征命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贯作风,所以天地人是一个科目名称,其中天是人类可以感知的存在的事物的统称,天用人与一个圈或痕线的象形表示,人表示感知的主体,圈或痕线表示感知到的事物的集合,地表示感官可以感觉到的事物的集合,人是生命类事物的集合。自东周开始,由于周朝的国都因为战乱毁坏,保存的文献资料佚失,后人重新编撰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新的科目体系,这就是百家的由来。墨,法,阴阳,道,儒,小说,纵横,名家。百家中我们熟知的,流传较广的是这八家,八家之外有农家,药家等。其余则称子,比如鬼谷子,鬼的象形是人死后的尸体,这是对唯物者来说,事实上由于人类对精神在人死后归于何处寄予永存的希望,所以宁愿相信精神或灵魂永存,造成鬼的概念流传不衰。鬼谷子便是研究这样的领域,谷是取山谷的象形,取水流流归处的意思,表示精神的归属,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哲学和心理学。而哲学家往往学识渊博,这正是战国很多名士出于鬼谷的原因。正是由于百家的发展,造成天地人的分类方法被淘汰。但回到现代,我们却可以找到相同的概念,通过对概念名称的替换,找回天的本意,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集合,就是宇宙。
中华百家论源头都是以家,百家也在战乱中丢失很多,但从流传下来的典籍不难看出,百家的思想体系其实都属于唯物体系,故而在历史上早早就奠定了自己的文明核心,在历次朝代中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作为国家施政指导。晋朝在其中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因为自身得国方式不正,晋朝的整体政治环境相当压抑,也造就了真正有气节的人根本无法也不远朝中立足,以至于当时的人都在感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也造就了当时玄学的神盛行,使得晋朝在文明内核上浮夸严重与历来秉承的唯物思想格格不入。从根本上来讲,西晋没有继承下中华的文明体系以至于在一统不到30年后就灭亡了。
。。。。万恶的分割线
自然是一幅变幻的画卷,我们都有幸看到这幅画卷在四季交替中徐徐展开,东风送暖熏绿了山河,春雨滋润染红了桃花,夏日普照下百草竟长,秋风再把北国的枫叶点燃,直到冬雪把他们覆盖。在自然的韵律中,人生也如一副画卷徐徐展开。有的人生是一副泼墨的山水,有的人生是一张凌乱的素描,有的人生是一张活泼的色彩。。。画卷不能尽写出人生,因为有人说人生如一碗黄连汤,有人说人生是一杯白开水,有人说人生是一罐久酿的蜜。。。酸甜苦辣是人人生,喜乐哀愁也是人生,动静高下是人生,说的是人生,我看到的确是人,有的人像茶,越品越淡,有的人像酒,越尝越醉,有的人像佐酒的凤爪,越啃越有味。。。人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悟。在一个下雨的清晨,我从懵懂的梦中醒来,不知道是夜还是晨。不知道是醒还是梦,脑海里只有一句话,我是谁?谁是我?当意识回归身体,脑海里换了一句话,庄周梦蝶,是蝶化庄周还是庄周化蝶?于是人生是什么,我不在纠结,去掉生字,就是那句本源的话,什么是人?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在现代自然科学里面,人是生物的一种,从属于自然界,真核生物域,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这样划分定义了人也是大千世界事物中的一种,在字典中人的定义为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咋看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一想,却远远不能表达人这种复杂的存在。远超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让每个人对自身这种存在有了各自的理解。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历代人们所做的人类雕塑,他们有着不同的造型,反映了人对自身的不同理解。
追本考源,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自古就有。在距今五千多年的华夏,炎黄一族仿照人的形象写下了人字,而在人的上面还有周,天,地三种。并且用这四种概括了所能想到的全部事物。子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都是归类法,但古代和现代的理解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先秦周是包含所有存在的那种存在的意思,天是人可以感知的事物类别,比如宇宙和道理以及需抽象理解的事物,触摸不到却可以感知到其存在;地是能够感觉的事物类别,比如山石流水,人是能够感知并且对感知反应的主体类别。所有的生物都有这种感知反应的能力,但为何把他们划分在人的的类别?当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一家包子铺吃早餐的时候,答案不经意的表露出来。原来,在包子铺里面部仅有包子还有混沌,豆浆等各种早餐,但之所以叫包子铺是因为这里的包子味道最为鲜美且广为人知。同理,之所以把人作为生物类别的名称就是因为在所有的生物里面,人是最完全的,代表了现今已知生物进化的最高程度。
人可以感觉,把存在的各种事物换做信息装在心里,可以感知,通过思维明晓各种事物的规律,依靠这种认知形成判断并对这个世界做出应对。。。。随着人类的发展,个人的成长,这种能力也在随之进步。进步的表现就是这个世界逐渐被改造成人类心中的模样,而这这的改造原本是创生这个世界的存在所拥有的能力。这时,人仿佛超越了自身成为超越天地一样的存在。人类中不乏这样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所谓无所不能的神。但反思自身,以为自己是神的人任然依赖这个世界生存,不喝水会渴,不吃饭会饿。让人们知道人并没有超越天地,而是学习了天地的能力或者说天地之道,于天地之道合而为一才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人可以和自然一样包容一切存在是自然的缩影可以和自然和谐相处,人可以和天一样明晓各种规律并应用于世界,人可以认知各种事物并与之相互作用。古人明晓这种道理,并把这种道理表达成一句话。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果实之心亦谓之人,能复生艸木而成果实。皆至微而具全体也。——《礼记》。在后世也有人这样表述这个意思。人,自然之精,天地之华,万物之灵,合而为一,是谓天人,天人谓之圣。圣与天地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