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辽南沿海,地广人稀,国家因为当时苏联催账和连年自然灾害,作为战略物资的粮食极为短缺,于是就动员各大军区和地方政府,成立农垦区,大面积开荒、种粮。
而辽南地区,尤其是沿海那一片,有大量的盐碱地可以改良、种田。
于是一个又一个“科级”单位的农场就建立起来。而此时,老朱的老丈人就是新成立的省农垦局的局长。
不要小看这个农垦局,当时省里在考虑省农垦局领导班子配置时,除了政治指标外,业务能力上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调到农垦局的人要懂经济。
而老朱的老丈人解放前就在东北以开货站来打掩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给组织解决了大量的经费;解放后又在省财贸委担任要职,为解决省里的财政问题殚精竭虑。
现在国家由军事斗争转入全面经济建设,缺的是什么?一个是钱,另一个就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
让老朱进省城大机关去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哪如从基层干起,把他培养成一个国家急需的经济型人才?!
那时候对经济型人才定义也不高,懂生产、懂经营的就是。可这样的标准,在当时的党政干部中,也得拿放大镜去找。
可要是选能打仗的、搞政治的,那是多了去了,一抓一大把。
所以,老人们对老朱的工作安排那是绝对地高瞻远瞩的,富含深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