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劝说
石榴他们到了商场,李琴买了一条和石榴的那条同款的裙子,她也喜欢水红色。说就要和石榴穿成一样。
那时候的人,喜欢和要好的朋友穿一样的衣服,这样感觉更亲密。
可是石榴的眼光却接受不了这样的审美观,和别人穿一样的衣服一起出入,让她不由的想起校服或者制服之类的,再美的衣服也显得逊色多了。
石榴道:“如果你实在喜欢水红色,我那条昨天才买的,还没有穿过,就让给你,我重新买一条其他颜色的。”
李琴不解,“为什么?你穿那个颜色挺好看的。”
“是好看,你穿也好看,但是如果我们俩都成一样的款式一样颜色的裙子,就像是工作服或者是校服了,美感就大打折扣了。美是不能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
李琴想了想,“这样说是有一点道理,但是我们可以分开穿,你穿的时候我不穿,我穿的时候你不穿,这样就没事了呀!”
“那别人以为咱们俩在轮流穿一条裙子。而且,这裙子你喜欢,我也喜欢,咱们休息时间又是一样的,我自己穿了,你就不能穿,这样,我穿裙子的时候,你不能穿,心里会痛快吗?”
最后,石榴重新买了一条白色的。
夏小薇则买了一件墨绿色的夹克衫外套。
大家都满意的回到了宿舍。
晚上,石榴她们三个躺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
胡红梅回来了,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沉默下来。
胡红梅敏感的捕捉到了一丝异常的气氛,她有些尴尬,她和郑凯的事情,恐怕大家都知道了,她也没打算瞒着大家,但是她和郑凯在一起,终归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大家不说破,她自己也难以主动启口。
“红梅姐收摊回来啦!”石榴打破僵局。
胡红梅点点头,“刚刚收摊不久。”
转头看见夏小薇穿着的新夹克衫,胡红梅无话找话道:“夏小薇,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
夏小薇道:“对,石榴和李琴也买了裙子,你也去买一件漂亮的衣服穿,别一天到晚只会埋头辛苦赚钱。却舍不得给自己花钱。”
胡红梅也爽快的道:“好,明天下午你们带我去买一件,这衣服我也喜欢。多少钱一件?”
“五块钱,贵是贵了点,但是双层的,保暖,料子也好。你摸摸,手感不错。”
李琴咳嗽了一声,准备切入正题道:“红梅姐,我们今天从商场回来,在你店铺旁边的车站下车,看见郑凯在你那里帮忙。”
“对,他天天到我那里帮忙。”胡红梅坦然承认。不承认也没用,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没必要隐瞒。
胡红梅这样的态度,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胡红梅看了看大家,叹气道:“我知道你们心里一定很看不起我,你们不是我,不知道我知道难处。”
夏小薇道:“红梅,你在乡下当了那么多年的知青,年纪大了,回城没有希望,不得不嫁给了一个当地的农民,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你考上大学,和丈夫的差距更大,你们没有共同语言,郑凯的情况也和你一模一样,这些,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你为什么不和丈夫离婚,郑凯为什么不和老婆离婚,然后你们就光明正大的在一起呢?”
李琴道:“对啊!那些年知青和当地的农民结婚的很多,现在离婚的也很多,有的直接就跑回去了,如果你们不想再勉强自己,可以选择离婚,然后你们再在一起,这样不是很好吗?”
胡红梅:“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你们说的这些我也知道,我和郑凯两个人现在这样,是伤风败俗令人不齿的,但是我们现在不能离婚,我想等毕业以后,我有了工作再离婚,那时候我就可以把儿子接到我身边和我一起生活,现在离婚了,我没法照顾孩子。”
石榴:“就算是这样,你们的店就在学校旁边的车站,你们这样一点也不避嫌,如果有人把你们的事情捅到学校教务处,你们的学籍能不能保住都是问题。”
“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一次**了半年的房租,而且我在那一片的生意已经做出口碑来了,有许多老客户,他们就专门周末的时候到那里买我的煎饼吃。如果搬到其他地方,我怕生意不会有这里的好。”
石榴:“你半年的房租一百块钱都不到,至于顾客,不管到那里,都会有,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不明白,你们俩的前程难道还不值一百块钱?”
李琴道:“是呀!不要只看得见那点钱,那点钱算什么?钱没有了可以赚,被学校处分了,你们这辈子后悔莫及,不要因小失大。”
石榴:“这样吧!我给你一个建议,你下周去卖煎饼,就一个人去,不要再让郑凯掺和了,你就在店铺门口写一张大字幅贴在墙上,说本店转让。如果有人来转租,你就可以把它转出去,这样你也就不亏了,转出去以后,你们去离学校远一点的地方重新租房子卖煎饼。”
胡红梅一拍手,“这个主意可行,这样我就损失小一点了。”
在石榴看来,那几十块的房租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胡红梅来说却很重要,所以她明明知道她和郑凯的事情不合时宜,他们在学校附近一起卖煎饼会影响不好,但是为了那几十块钱的房租,她心存侥幸宁愿冒这个险。
“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来转租?”
“你不试试看,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石榴,谢谢你,我怎么就没想到要在店铺门口写字条转租呢?你可真聪明,能够想到这样的好办法。”
不是她聪明,后世的广告铺天盖地,她不过是借鉴了一点而已。
“这叫广告,广而告之。”
李琴道:“你们知道石榴假期怎么招生的吗?就是写许多这样的广告到处去贴,去宣传,所以招到了那么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