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在垂拱殿房檐上如一只大壁虎般慢慢游下,溜进殿侧,趴上窗棂,无声无息,夜间昏暗,侍卫人众一无发觉。轻轻戳破一小块窗纸,看向殿内,只见大殿中灯火通明,上手背北朝南处,坐一个身着红袍头戴方冠的男子,五十余岁年纪,面方口阔,眼细耳大,三绺短须,雍容威严,想来应是皇帝。此人正是宋理宗赵昀,是年55岁。
理宗身后一个老宦官侍立,看年纪也有五十多岁,略觉面善,杨过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见过,待看到太子侍立一旁,方想起那宦官正是日前马天骥府中所见董宋臣。阶下布墩上坐着两名大臣,一人身材高大,年纪七旬,正是日前所见史嵩之,又一人长方脸,白净清秀,一捧花白胡须及胸。这内阁枢纽,杨过竟认识一大半,心中不仅暗暗得意。
理宗拿了一道奏章,边看边道:“随州上奏二月以来,阴雨连绵,周数百里冷雨不断,百姓多有抱怨。积雨于二麦不知有无害处,倘若夏收有歉,恐有不便。史相可知其详?”
史嵩之不明农事,只得敷衍道:“目前雨水尚不为过,若能晴天或许好转。”
那大臣却道:“万岁请稍安,雨水于二麦似无害处,但桑蚕畏寒,今年或许生丝产量稍减。”
理宗点头道:“谢相精通民事,既麦产不减,应不会歉收激起民变。”
原来这大臣姓谢,名方叔,字德方,左丞相兼枢密使,儒家程朱理学派,素来关心庶民百姓,常为民请命。
谢方叔道:“主上圣德播于黎草,万民安心,此我大宋江山之大幸。随州虽无二麦歉收之忧,于桑蚕恐有损折。讫去岁止蒙古犯边,兵连祸结,举国军民奋战,终于蒙古铩羽而去。正该休养生息,奖励生产,臣着请减免随州一年赋税。”
皇帝沉吟不语,旁边史嵩之却皱起眉头,嘴唇动了一动,皇帝看了一眼史嵩之道:“史相有何高见?”
史嵩之道:“蒙古军之去,实因蒙哥大汗暴毙,大军元气不伤,将校不减。而我沿江前线诸城,墙壁残破,士卒疲怠,甲仗劳损。如今大敌既去,正应整饬军备,重修城壁江防,迁南方之民以实北境。随州阴雨,又非水旱之灾,且在襄州,鄂州之南,并未有兵灾蹂躏,有何理由减免钱粮?况且我朝数百余年,祖宗定法,轻徭低赋,又鼓励交易,国家积币多而存粮少,太平盛世原本是极好的,但经年战火,粮秣乃是第一等大事,绝不可减。”
谢方叔道:“百姓乃国家根本,国为木,民为根,故圣人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万民归心,国家干城。十年兵戈,百姓疲于奔命,总算松了一口气,纵然国家经济艰难,也应趁此良机,结好百姓之心。若然穷兵黩武,庶民苦不堪言,则民亦成敌寇亦。蒙古虽恶,如暴风骤雨,若我国家根基稳固,尚不至崩颓,而失却民心,便毁了根基,纵然朗日无风,社稷之树亦难支撑!请陛下明断。”
杨过心中暗想:史相虽言之在理,这谢相却一心为民请命,倒不失为一个好官。
史嵩之不悦道:“免了钱粮,便有了民心?不免钱粮,便要结恶百姓?两国交兵,拼的是刀枪粮草,却不是高谈阔论。”
理宗道:“二位稍安。折中又提到,自去岁起,有乱民哨聚山林,劫夺百姓,掳掠妇女。又收左近流匪,其势甚大,坐有千人之众,为地方心腹之患。今北面之敌既去,有受招安参军之意,两位爱卿有何计议?”
谢方叔进言道:“乱世民不聊生,穷于生计,结为绿林草莽,原是平常之事。既然彼有投顺之心,正应待之以宽,示之以仁,又不需耗费朝廷什么,一道招安令旨,便可化匪为军,岂非美事?”
理宗点头道:“谢相此言甚善。”
史嵩之急道:“陛下万万不可!”
理宗忙问:“史相有何道理?”
史嵩之道:“此路蟊贼,微臣早有耳闻,争奈北方兵事紧迫,未有余暇对处。以臣之见,只可以兵讨之,绝不可招安。”
理宗愕然道:“却是为何?”
谢方叔冷冷道:“又待以百姓之血,染红那身蟒袍么?”
史嵩之不理谢方叔,道:“随州远在后方,并无兵火之灾,连年又风调雨顺,本无杀官作乱的道理。然则此番匪徒,趁国家有难,边关激战,朝廷无暇顾及之时,勾结流寇,打劫乡里,残害旅人,剪径军饷粮草,使我前线雪上加霜。又掳掠妇女,淫辱过后,竟有吃人之事,称妇女为‘两脚羊’,又说儿童肉嫩细美,称‘不羡羊’,令人发指,恶贯满盈,罄竹难书,良民深受其害。若招安此辈,如何平州县良民之愤?况原本为寇,戕害百姓,招安便成官军,便不戕害百姓了?军中如有此辈,方是真要官逼民反。”
理宗一时沉吟不语。
谢方叔道:“招安之后,便遣往沿江戍边,以当蒙古军,又不在随州当值,百姓又有何不满。将首恶之徒,绳之于法,从犯使其报效军国,又有何不可?”
史嵩之愤然道:“蒙古军犯境,贼寇趁势横行作乱,蒙古军一走,他便遣人来受招安,明白是畏惧朝廷征讨,哪里有一丝血性骨气?这等人欺善怕恶,只能打家劫舍,又岂会为了保护国家社稷,和外敌殊死抗争?遣去边关,反而坏了军纪士气,徒然有害无益。正应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杨过在外听着,一时觉得谢方叔说的不错,一时又觉得史嵩之言之有理,委实不知如何是好,心想皇帝还真是难作。
理宗沉吟半晌,道:“太子拟旨,着随州钱粮普免三成,另着随州地方总兵讨伐贼寇,除恶务尽。”
史嵩之躬身,大声道:“万岁圣明。”
谢方叔也躬身道:“万岁圣明。”轻轻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