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云兮带着人回到长乐宫时,长乐宫中的人,顿时松了一口气:“帝姬,你可算是回来了,外面的百姓……”
“我回来的时候已经看到了。”月云兮快速的说道,“拿本宫的朝服来。”
“帝姬打算怎么做?”梁阁老担忧的问道,百姓请战可不是小事,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影响月云兮在民间的声望。
“十二骑准备好,待会儿将隐藏在百姓之中的暗探抓出来。”月云兮有条不紊的吩咐道,“金翎卫在外,方圆三里内都给我封住,一个都不许逃脱了,本宫倒要看看,什么人如此大胆,敢在盛京挑唆百姓。”
“诺。”
月云兮换好一身朝服,当即带着十二骑往宫门口而去,这次连脸上的面具都没有带,普通百姓或许不认识她这张脸,但是认识东临皇室独有的金瞳。
“战,战,战!”
宫门缓缓打开,喊战的百姓不约而同的看向缓缓打开的宫门,只见一名身着朝服的女子从内缓缓而出,一身朝服尊贵华丽,但是让百姓震惊的却不是女子的衣服,也不是女子的容貌,而是她那一双金瞳。
“参见帝姬。”
百姓不约而同的跪下叩拜,月云兮看着叩拜的百姓,眸光清冷如霜:“陛下被贼人重伤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吧?”
“帝姬,我等请战,绝不能放过伤害陛下的人。”
月云兮神情不变,声音空灵,却能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到:“本宫自是不会放过伤害兄长的贼人,本宫也知道我东临没有一个儿郎是孬种,整个东临都在为出战做准备,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自然是请战!”人群中有声音响起,秦挽筝一眼就找出了那人的所在。
“我东临有百万战士,你们知道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吗?你知道冬日需要多少棉衣吗?你们知道开战需要多少武器多少战马吗?”
百姓沉默,没有一个人打断月云兮的话,在东临,皇室不只是统领者,更是百姓的信仰:“你们不事农耕,为开战准备粮食,不事纺织,为冬日准备棉衣,不事工作,制作开战用的兵器,却围在这里请战,还是你们觉得本宫是一介女子,柔弱好欺,会任由他国践踏我东临国土,欺凌我东临百姓吗?”
“帝姬说笑了,我们只是请战。”有人开口打断月云兮的话,一道身影迅速蹿入百姓中,将说话之人擒住,带到最前面去。
月云兮继续道:“东临开战,离不开你们,战场上的战士,更是需要你们,他们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是因为他们知道,你们在背后支撑他们,可是你们这几日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太让本宫失望了,你们是想让前线的战士没有食物果腹,没有衣物御寒,没有武器杀敌吗?”
原本群情激奋的百姓,顿时歇了声,他们听说陛下被人重伤,帝姬却无动于衷,便罢工聚集请战,却不知道这其中还有这么多缘由。
“帝姬,我们错了。”人群之中顿时响起一道道认错的声音。
“不,你们没错,是我错了!”月云兮高声道,“是我不够好,所以你们不信任我,是我太任性,一走就是五年,你们不相信我也是应该的,但是我是东临的帝姬,是东临的一份子,我绝不允许任何人伤害我东临的百姓,践踏我东临的国土,犯我城郭者,虽远必诛,伤我百姓者必杀之!”
隐藏在人群里的探子,对于月云兮短短几句话就瓦解了面前的危机,十分的不甘心,想要再次挑起百姓的战意,只是他们尚未开口,就被人制住。
“所有人,立刻散去,做好你们的本份,不要让在前线奋战的战士心寒,那些前线的战士,他们是你们的亲人朋友,你们绝不能被贼人挑唆,成为将他们推向死亡的刽子手!东临会战,但是是在你们做好准备的时候才会战,我不希望我东临任何一个儿郎因为我的决策失误而白白牺牲,散!”
随着月云兮的一声令下,百姓快速的散去,整个宫门口只剩下寥寥几人,站在那里,动弹不得,因为他们早已经被人制住,动弹不得。
那几人眼睁睁的看着做掩护的百姓,快速而有序的散去,仿佛训练有素,月云兮缓缓上前:“在我东临,不允许任何人伤害百姓,但也容不下任何一个叛贼!”
长剑出鞘,面前的脑袋就滚落在地,临死前的恐惧依然停留在面容上,她允许百姓怕死,允许百姓贪财,也允许百姓胡闹,但是绝不允许百姓出卖家国!
“都处死。”月云兮转身往宫内而去,“全城封锁,将幕后挑唆之人抓出来。”
“诺。”
远处观看着这一幕的两人,砸吧了下嘴,亏得他们是雇人前去的,而不是自己去的,否则今日就要命丧月云兮之手了。
“这东临的百姓怎么会如此训练有素?”袁胜男疑惑的问道。
另外一人,容貌俊秀,若是洛清绝在,就能认出此人是太后宫中的假太监夏青:“听闻,东临百姓,无论男女,年满十四周岁,都必须服兵役一年。”
“无论男女?”袁胜男有些吃惊,“这男人被抓壮丁,我想得通,可这女人也被抓壮丁,未免太可笑了?东临是没人了吗,连女人都要抓去当壮丁?”
“不,不是抓,而是东临的法律!在东临,无论男女,只要年满十四周岁,都会主动服兵役,而不是像其他三国,必须征兵,他们不需要征兵,只要皇室一声令下,东临的任何一个百姓都是战士,这也是为什么北元当年在东临手中吃了大亏,却不敢报复回去的原因。你就没发现,东临与其他三国不一样吗?”夏青缓缓的说道。
“哪里不一样?”
“这里的女子跟男子一样,可以出门做生意,可以去学堂上学,可以进军营当兵,甚至可以入朝为官,现东临的丞相也是个女子,多少女子恨不得生在东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