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号,荆江号,金沙江号,鲜水河号,黄浦江号,沣水号,涪水号,大渡河号,青戈江号,修水号,赤水号,通天河号。
接受海军委托,在决心级的基础上设计汉江级轻巡洋舰的时候,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就认识到了决心级的舰体存在比较大的设计缺陷,另外帝国海军今后的采购重点不是重巡洋舰,而是轻巡洋舰。
因此,崇明造船厂顺应潮流,在帝国海军表达出希望采购更多的轻巡洋舰的意图之后,工程师立即着手对汉江级进行改进设计。当然,重点仍然是在保证造价以及各项主要性能的基础之上,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
首要改进就是采用双层舰体,并且加强隔舱的强度,提高水下防护能力。
另外就是针对新技术出现之后,海战的交战距离将越来越远,水平装甲的防护能力必须提高,以应对新的威胁。
当然,大量采用成熟技术是降低造价的关键。
遵循这几点原则,在十二艘汉江级轻巡洋舰陆续完工的时候,崇明造船厂向帝国海军提交了新式轻巡洋舰的详细设计方案。
该方案立即得到了海军的重视,经过价格审核之后,海军立即将原本用来采购第二批汉江级轻巡洋舰的经费用来采购了新的轻巡洋舰,并且将其命名为扬子江级。另外,当时海军还向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发放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奖金,以奖励其在设计新式巡洋舰中做出的重大贡献。
拿到订单之后,四家主要建造巡洋舰的造船厂立即动工。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9950吨,满载排水量:12750吨;总长:184米,型宽:186米,吃水:66米;定员:704人。
锅炉:8台五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六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2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4节,续航力:11000海里14节。
主炮:15门五十七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5x3),副炮:12门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舰炮(6x2),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10-130毫米,装甲隔舱:75毫米,甲板:80+50毫米,炮塔:165毫米(正面),炮座:150毫米,司令塔:110-165毫米。
从这些性能数据可以看出,扬子江级在汉江级的基础上改动并不是很大,所以很多人将扬子江级与汉江级混问一谈,认为扬子江级是汉江级的改进型。
其实,区分战舰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武备,二是舰体。
扬子江级的舰体结构与汉江级的区别非常大,因此将两级轻巡洋舰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将扬子江级单独列为一级轻巡洋舰,而没有将其并入汉江级,也没有将其称为汉江级(乙型)。
其实,扬子江级最大的设计特点就在舰体上。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级采用了双层舰体的巡洋舰,扬子江级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艘扬子江级被敌人的重型鱼雷击中,都没有战沉,并且返回了港口。相反,汉江级(改进前)只要被鱼雷击中,十有八九会迅速沉没。
另外,扬子江级的防护能力,特别是水平装甲与重点部位的装甲要比汉江级厚得多。
也就是说,可以将扬子江级当作全面强化了生存能力的汉江级看待。
只不过,扬子江级在帝国海军官兵中并不受欢迎,因为其强化防护能力的结果是大幅度削减了官兵的居住空间。在比汉江级多出了22名舰员的情况下,扬子江级的居住空间竟然比汉江级缩小了百分之二十!
相对而言,巡洋舰上的居住空间本来就比较拥挤,再缩小五分之一,其个人居住空间将更加有限。比如,其标准设计的一米八长的床铺就让很多身高超过了一米八的官兵感到非常不舒服,而在汉江级上,床铺的标准长度是二米!
当然,在战场上,居住环境是决定战舰战斗力的次要因素。
大战初期,在汉江级连连战沉的情况下,仅仅只有一艘扬子江级战沉(扬子江号,而且是在跟踪日本舰队时被数十艘日本战舰围歼)。
另外,因为其相对出色的性能,所以大战初期,扬子江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主力舰作战,相反,汉江级后来则被更多的用于破交作战与护航作战。
后来,汉江级接受大规模改进的时候,扬子江级并没有接受相应的改进。
可以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扬子江级轻巡洋舰的生存能力都足以满足大部分作战需要。也正是如此,扬子江级成为了大战期间,帝国海军最为活跃的轻巡洋舰,几乎参加了每一场重要海战,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