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门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回明 > 第一百八十八章 蛇尾

第一百八十八章 蛇尾(1 / 1)

知2建女兰年,在南京京师内,除了皇帝对干江南实班!外,便是邸报中频繁出现的诸王会议内容最为牵挂人心,朱允坟利用议罪来不断消磨着诸王的锐气。^^百度搜,阅读本书最新章节**先从周王之罪开始议论起,齐王、代王和氓王的过错都相继列入宗室会议的议题中来。

而且议罪的时候不用当事人回避,诸王就好像开茶话会一样。沏好茶,端上瓜果,诸王按照长幼顺序做好,反正大家都是亲兄弟,议罪怎么议?何况当着罪人的面,只能说是尽量开拖。

议来议弃大家都没有多大的罪责,还议论什么,诸王不明白朱允坟想做什么,而百官也不知道皇帝想要做什么,但是随着诸王对于这种茶话会慢慢的习惯,皇帝对于江南的新政开始了。

朝议时接受方孝孺的,“民本仁政思想。的劝谏奏折,以“国家有惟正之供,田赋不均,民不得而治”为由决定对天下百姓实行宽政。下诏强调:“国家有惟正之供。江、淅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税。特惩一时之顽民,岂可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照各处起科,亩不得过一斗。田赋既均,苏松人仍得户部。”

诏令规定,从现在起,江南地区的赋税减免到每亩母得过一斗。苏松地区的人不用再像洪武年间那样不得在户部当官任职,而是与其他地方的人一视同仁。之前朱允坟虽然也那样说过,但是身为江南士林中领袖的方孝孺则劝说曰“三年不改祖制。”这一条使当时正在犹豫的朱允妆迟迟没有正式诏书。

现在终于又由方孝孺开头将这个缺口挖开。同时诏谕沿海。鼓励民间造船,鼓励海边淡民下海捕鱼,抵偿税赋。

就民间造船一说,只要造船之前报于当地衙门或者海关备案,然后就可实行,鼓励造大船,鼓励新式帆船等等。但凡有新的举措被朝廷所认同。那么可以给予封赏等等。

反正噢觉灵敏的官员们,已经从此中觉察到陛下将要开海禁的苗头,并且从朝廷的人事变动中,频频出现政策往江南侧重的踪影。江南系的官员一下子增多起来,虽然还都是一些不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朝廷政令的推行,谁知道后果如何呢。

但是朱允烦并不想步子走得太急,仍旧是不紧不慢的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对于北方的战事,不时的通报给诸王知晓,而诸王议论的议题,慢慢的往重点推荐,比如,关于秋季的来临,皇帝突然赶到正心殿,好像没有看到诸王的散漫一般。和颜悦色的向诸王问好,随后布置了一个新的议题,并冷静的朝朱橡看了一眼。

新的议题是:北平的这次井难是对是错,如何防止靖难的再一次生?

勇王朱橡的脸色一下子难看起来,几个有见识的王爷则在心里冷笑着,难道想学宋太祖那样杯酒释兵权?不过对象好似错了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基本上都是外臣。我们却是亲王,想要解除我们的兵权?可以,但是想让我们主动说出来,很难!

这时的大明也没有所谓的圣雄甘地,更没有什么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倡议。但是诸王不约而同的采取了沉默,对于这个议题千般万般的小心起来。再加上时间久了,对于宗亲会议的抵触,慢慢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会议几乎进入了停滞状态,其表现就表现出,书记官每次送到御书房的卷宗渐渐少了起来。

但是朱允坟不急,这些在地方上一向高傲的王爷们肯定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要你还去正心殿,还在那里坐着,朱允坟也懒的管他们,就这样,冬季慢慢的来临了。

北平的夏季,是在连续不断的快马得得的蹄声中离去,冬季也是即将随着这急切的马蹄声中来到的。

朱高炽年纪轻轻,又是初理政事,哪经得起这种丧城失地、噩耗频传的风风雨雨?被折腾得愈显得人瘦了,白哲的脸皮松弛着,显出很深的皱折。面对着战事连连失利,在南京朝廷一直盼不来内援,北平又缺少很得力的亲信,有些虽身居要位,却没有忠心,大难临头各自飞;有些有忠心,但是提不出来合适的建议。

面对北平的危亡,他感到回天无力了。尽管这样,他对于移师北平也是有些芥蒂,虽然答应了。但一想到父王辛辛苦苦经营的燕藩,想到身为朱家的子孙。以及去高丽后父王的处境,就不敢稍有懈怠。朱高炽期望着能在这危急之秋。用上几个有作为的人,可以回天有术。这样,他就可以不用背负这样的骂名,也可上不负祖宗皇帝,下不负子子孙孙。

在这种心愿下,还是启用了一些颇有忠心的人,先是接受景清的举荐,让金忠做了北平府的都督,统领所有的北平军马,又让朱能做指挥金事,接着将张玉之子张辅从前线调回北平,委以前指挥之职,继而又委任为燕王府护卫指挥。但在他的心目中,只要能打赢一仗,或者是拖延一段时日,特别走到了冬季。朝廷大军必定会撤军休整,因为南军抵不住北方的寒冷,那样的话。他就可以再想朝廷解释,他现在需要的就是解释的筹码。

景清终于获得了朱高炽的信任,但是朱高炽也有自己处心积虑的想法,他重用景清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曾经在东宫任职,虽然最后失宠,但是毕竟朝中有人,他只是需要景清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向朝廷求降。让景清大为意外的是:原来只当是朱高炽又野心,却没有想到其和朱橡是两种人,只想获得一个安稳的生存环境。当然,要保证燕藩的存在,在朱高炽的眼里。朝廷废止燕藩。就是因为他靖难,燕藩从他手里失去,也要从他手里找回来,这样才可以不辜负父王,这也是朱高炽一直坚持的原因吧。

不论毒么样,能保留燕藩就行。哪曾料想,这投降也不容易了。

答应入朝请罪,取消靖难。答应交出罪臣,答应削去兵权但只要准予恢复燕藩,哪怕派弟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也行。于是,朱高炽着人按这一承诺写成表,又一次

可是这样以来,难免引起了朱能、金忠等手握兵权的大将不满,交出罪臣。谁不知道道衍跑了,袁棋死了朝廷万一答应投降,需要交人的时候,会交出谁去,还不是他们这些曾经和朝廷打过仗的人吗?

朝廷大军已经逼近涿州、保定、直沽一线。可是身为世子的朱高炽却在那里一个劲的想要投降。特别是金忠。对于朱高炽这种出尔反尔十分有意见,当初是答应了撤退,不和朝廷大军应抗,他才下决心脱离道衍控利的。谁知道他帮世子除去了这个心腹大患,却不见世子再提及移师高丽的事情。

金忠一面派兵观察着朝廷大军的动向,一面积极和景清商议着。如何劝说朱高炽快点做出决定。

其实涿州离北平不过百十余里路程,要攻至北平,只是旦夕间的事。但耿炳文没有这么急。他是听进了皇帝的谕旨。才有意放缓了对北平的攻击。同时,奉旨向周围卫所征集定**的棉衣,做出一副要常驻保定府的架势。

其实定**兵临涿州,等于来到北平的大门口,耿炳文恨不得一步跨了进去。全军将士,也恨不得一步跨了进去。好立下这个大功给皇帝看看。但是由于圣旨。只好耐心的等待。耿炳文给众将的解释是:

如果我们逼得太急,他们就会很快地逃跑了,这样就会增加我们消灭他们的困难。更何况北平曾经是蒙元经营了百余年的古城。如果我军急于攻入,就会引起城里的恐慌,不轨之徒,也会兴风作浪,难免烧杀抢劫四起,这样,百年积蓄而来的文物古迹、珠宝财富,就会毁于一旦。我军取得的北平,也只是一座空城。北平受损过重,皇上同样会不喜欢。

权衡之下,既然现下北平已不堪一击,何妨以计取之,先让其存有幻想,不致过于惊慌。就好比采摘果子一样,稍待一时,等它成熟了,再摘不就好了吗?

众将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稍微觉得心安一些,耿炳文解释是这样解释,但是却派遣使者进一步的向北平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对于其要投降所说的条件,更是一字不提,让朱高炽也把握不准皇帝的心思。

天气愈加寒冷,被忧虑搅得几天也没有休息好的朱高炽,勉强支撑起精神,召集众人来到燕王府。因为朝廷的威压,不少官员脚板抹油开了溜,使他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但是不召集众人,他也不清楚到底谁又跑了。

这天的天气阴沉沉的。显得十分冷。燕王府正殿里。光线很是暗淡,点了好些烛光,还见不出几分亮堂。来到燕王府的人很少,数来数去,也就是十六个人,真给人一种人影相吊的感觉。看到这番景象忍不住鼻子酸,看到金忠等人没有来,就宣布明天再商议北平诸事,就匆匆离去了。

这个镜像一直在朱高炽的脑海里留下一道深深的阴影。

天气是那般阴冷,燕王府里的气氛又是那般寂寥而沉重,官员更是难以言说的少而情绪低沉。这一切一切,全跟朱高炽那张缺少生气、精神不振的脸一般无二。以后的几天内,这阴影一直停留在他的脑子里,驱之不散。他是那样郁郁寡欢,人也明显地变样了。原来白哲的脸,失去了光泽,且眼角的鱼尾纹。也增多加深了。他的那双浓眉,眉根老是拧着的。而那双细细的双眼,却总是闪着忧郁。

朱高炽在苦恼中,从开始靖难以来,他一直在苦恼中。徘徊在那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中,明明知道所谓的靖难不一定成功,但是他还是做了,到底为了什么,是不甘心那仁只比自己大一岁的皇帝就此压在他头上吗?但是现在看来,不但是压在他头顶之上,而且那么多的叔父同样遭到这种待遇。

是为自己的父王鸣不平吗?在靖难之初。他还沾沾自喜,因为父王并未受到自己靖难的干扰,并未有什么意外生,皇帝也并未迁怒。这让他更加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靖难是在帮助父王,至少可以使朝廷有所顾忌,在那时,他的眼中仿佛又出现那个有些懦弱的朱允烦的形象。为此也坚定了靖难的决心。

可是,现在自己在坚持什么。从表面上他是在为燕藩的存亡争取筹码,可是,在内心深处是什么?是那颗不甘心放弃到手权力的心吗?自从袁棋死、道衍逃之后,在景清的帮助下,他终于有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是不甘心放手了吗?

朱高炽从心里打了一个寒噤,似乎想把这个念头赶出脑海中。

这天晚上,夜色渐深,外面下着毛毛冻雨。一直坐卧不安的金忠,终于抑制不住地吩咐召来亲卫,点亮了灯笼,他要出去一转,要去找景清商量一下。到底该如何面对世子的犹豫。景清住在布政司衙门,从金忠府邸到那里,路程不算近,又下着雨。但是没有能阻止金忠的猜疑。

北平城形势紧张,早已戒严,一路不断遇到游动哨,是他那几个写着“都督”两个大红字的灯笼。给了他畅通无阻的方便。

这巡逻的部队虽是金忠管辖的,所以非但连盘查也不曾有,反而沿途帮助警戒,护卫金忠的安全。

在听到“北平都督金忠求见”的通报后。景清稍作迟疑就迎出来了。对于这个金忠。还是不能怠慢的,景清虽然现在北平。名誉上是最高行政长官,但是金忠在自己的帮助下。手握兵权,可以左右当前的形式。

对于金忠,景清的感情是复杂的。金忠是一个人才,却丝毫看不出忠于朝廷的影子,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对南京朝廷的不满,难道就是因为洪武年间的那次迁移吗?现在皇帝下诏,已经平了江南税赋,宽了江南政策,可能就出于对金忠这种人进行瓦解的目的。难道还不知道回头吗?

“有劳金大人过访,有失远迎。失礼失礼!”景清侧立厅堂中门,拱手表示了对金忠的欢迎。

金忠连忙回礼,说:“杳夜叨扰,请布政使大人海涵。”

步入厅堂,景清一六儿逞请道专向书房。金忠的注意力被那满架的书籍所也是一个读书人”里叹息着。自己为什么不能靠胸中的学识来争取到一方天地呢?反而身为读书人,要靠军事博得功名。景清见金忠专注地浏览自己丰富的藏书,便说:“都督总该不是为找书读而来的吧!”

笑着说:“不错,金某的确是为了找书而来。只不过我求的不是这架上的死书,而走向布政使大人求教一部新书。”

听他说得如此风趣,但景清却知道必定有所比喻,笑道:“这类书太宝贵了,敝处哪能有!”

金患不想多费唇舌,便说:“即或下官有此书稿,未经布政使大人增删,也难成书呀”。

“当洗耳恭听。”

金忠说:“眼下朝廷定**兵临城下,北平危在旦夕。下官思虑再三,觉得惟有移师高丽,做暂避之态

听对方果然是谈此事而来,景清也不好明显地表达什么,便用默然不语的态度静坐着听金忠说话。

对于景清这种沉默不予理会,继续诣诣地说着:“不妨趁北平未破之机,布政使先护卫着世子撤离;同时,由人专门联合松亭关陈亨。胁迫其跟随,聚集力量往高丽进,等待反攻的时机。金忠不才,身为北平都督,誓和北平城共存亡,我愿领兵与朝廷定**背城决一死战。

以此为世子争取时间。”

听金忠说得慷慨淋漓,景清心里并不感动。他想,“背城决一死,战。”说得何其慷慨,但是他相信金忠绝对不会向他自己说的那样忠心不二,就算是真的决一死战,朝廷大军如排山倒海,你只不过是以卵击石,何济于事,到时候会有什么好结果?

其主要目的还是要自己劝说朱高炽移师。遂点了点头,佯作同情之态,黯然说道:“其实都督应该知道。下官一向是赞成都督建议的,可是世子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就是不提此事,下官也在着急,想现在天气转凉。朝廷大军要不就在下雪之前攻陷北平,要不最迟在明年开春前来攻打,北平不使久居之地,地面环敌,容易受困,这些下官也曾多次对世子讲过。”

“这些,都督都是知道的。但是世子执意不肯,下官能奈如何呢?。景清说道这里,抬头望向金忠,问了一句。

金忠不由自主的点了一下头。要不是觉得自己和景清意见不谋而合,他也不会深夜到此了,犹豫了一下,好像有什么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一般,最后还是说道:“金某认为,世子不愿意往高丽暂避,有几个,原因。”

“先,世子是顾忌到底能不能过去,毕竟一路上关卡无数。咱们燕山军队,伤了一人就是少一人,得不到补充,害怕一路上被朝廷的关卡蚕食干净

“其次,世子是担心到了高丽之后,大军落入高丽人之手,那么他将会如明升、陈理一般,变成一无所用的,届时朝廷威逼,李芳远未必不拿世子作为谈判的筹码。”

“最后,那就是面子问题,一旦去了高丽,就等于叛国,比之谋反更加令人不齿,害怕兵卒不跟从。害怕这样才是真正的害了燕王”

景清点点头,默认了金忠的说法,这几条他早就想到了,不但他想到了,皇上在京师中已经想到了对策,而借口却不能由他讲出来,按照皇上的意思,他最好隐在幕后,在表面上。任何计策也不要出,这是出于对景清的保护,和为了今后景清回归京师后的打算,让他尽量保持低调,有些话尽量的找人出来说,或者是提醒别人说。

今天看到金忠慢慢的进入角色,他心里也是暗暗的高兴,装作思考一下,遂慢慢道:“听都督如此说来,使下官恍然大悟,下官连日来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才明白过来。”

“其实按照都督先前所言,只要把松亭关的陈亨拉到北平阵线上来,下官相信,凭借大军威势。要到高丽境内,并非难事,只因辽东都司虽然兵多将广,但是分布却是十分散乱。我们大军一路不停,想要到达辽东并非难事

“而且,大军到达高丽之后。如何使世子放心,那就要靠都督去说了,下官到是有一种说法,可以是世子放下叛国之虑,也不知道可行否?”

金忠听景清如此说,大感兴趣,连忙问道:“布政使大人所说,必然是妙计,还请说出来让金某领会一下吧

“我们北平可以打着以死报国的旗号。向三军言明,咱们此次并非移师高丽,而是代国伐罪

“代国伐罪?”金忠疑惑的问道。

“不错!”看见金忠慢慢的走进自己的话题,景清愈加有些神秘起来,将身子朝金忠倾斜了一点。低声道:“年初朝鲜为了配合北平牵制辽东都司的注意力,陈兵边境。虽然为北平赢得了时间,但是总是为了李芳远自己篡位打算。为此朝廷准备在铁岭设置卫所,收复咸兴一带故土,这一点,都督都清楚吧。”

金忠点点头。不敢打断景清的说话,继续听到:“我们北平只需要打着代国伐罪的旗号,说是北平大军要去东征高丽。相信现在通讯不畅,辽东很多卫所不知究竟,再加上大军实难抵挡,所以大部分卫所不但会不闻不问,相信还会提供部分军需。咱们只需要抢在朝廷前面渡过鸭绿江,在沿江设防,在那里以朝廷的名誉设置卫所,相信士卒们不会有太多反弹。而世子趁机可以消除军力被高丽夺取的后果,然我们并非投靠高丽,就更不需要担心什么叛国之罪了

。那李芳远不是傻子,岂能愿意我们大军压境,且名誉上是讨伐他们的呢?”

“都督去过高丽,应该知道那里的情况,弹丸之地,有我大军在那里威压,相信他们只能听话,更何况,咸兴之地本来就是我大明的领土范围,不过是被那李成桂巧取豪夺罢了,那里都是女真无主部落,我们在那里稍作经营,悍卒强骑将会源源不断。只需三个月,根基一稳。便不怕其

金忠听到这里,徒然从椅子上坐了起来,眼睛炯炯有神,大声道:“布政使大人果然好计,到时候李芳远真的听话也便罢了,如果不听,我们大可将其灭掉,有此大功。相信朝廷也暂时不好说什么,我们就更有时间休养生息了。”

景清被吓了一跳,听其说完,苦笑着道:“下官哪有那么好的计策。全是都督大人提醒的好,下官才猛然想到这一条。其实具体如何奔办。还要都督操心。下官是一点头绪也没有了

金忠并不疑心,因为景清在北平也不出彩,只能算是一个中庸的官员。有些急智罢了,那是他的看法。听其这样说,分明是不抢自己的功劳,连声抚慰了几句。再说了几句,看到榨不出什么油水,遂告辞而去。

在送出厅堂那会,金忠有些兴奋的说了句:

“布政使大人的高见,我自然会禀报给世子殿下,看来布政使大人在世子心中的地位会更上一层了

景清知道这全是阳奉阴违的话,他这晚上的一番话。朱高炽很难知道是他说的,即使知道了,也不会是全知道,金忠不会那么好心的把功劳让给自己的。

一夜没有睡好的朱高炽,头脑里想着的。仍然是左右为难的选择。他想金忠给他一个答案,但是金忠一直没有出现在燕王府。他想了想,在偌大一个北平城,真的没有两全之策吗?

来到庭院中,现雨还在下。仍然是毛毛细雨,虽不怎么湿身,却特别冻人。

冷风卷着雨沫,扑在耳畔、脸上,冰凌子似的刺得皮肉痛。推开前来打伞的太监,顶着这样的雨,在庭院内走了几圈,把个脸冻得红扑扑的,就像多喝了几杯早酒一般。

“金都督求见!!!”

没有想到,金忠会一大早自己找了过来。朱高炽心里大喜,连忙请金忠觐见。

金忠也不吧嗦,在书房内。他将昨晚拜访景清时所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果然不出景清所料,出主意的人变成了协商之人,反正现在也无人计较真假,朱高炽听了金忠的解释后,反应也是好了很多,这个主意算是两全了,虽然失去了北平之地,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在北平,北方有大宁、辽东都司,西面有大同、太原的大军,难免有朝廷的定**。要是再迟疑下去,朝廷醒过神来,封锁了海面和山海关,那就算是不攻打北平,也只剩下死路一条。

连连点头称是,道了一句:“都督还是有些迂腐啊!”

乍一听觉得十分意外。怎么。这样还说我迂腐?难道这个计策还有什么不妥之处?从金忠疑问的眼光,朱高炽明白自己言重了,立即补充说:“都督的方略,一字以概之,曰“妙”但是我们还用假作代国伐罪吗?真的把高丽灭了又如何”。

没有想到平时胖胖的世子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金忠点点头。道:。世子说的是。不过我们真的要去,开始的时候就不能和高丽打仗。只有扎稳脚跟,粮草充沛后,在做计较。因为我们还要高丽提供粮草。眼下,北平的守军有四五万。加上各地卫所,总共出十万,只要我们激励军民,至少有七成都会跟随咱们去东征高丽,开始的时候粮草也是一个问题

顿了一下,心里盘算着,又道:“如果能成功劝说动陈亨,他那里至少还可以为我们壮大五万人,十余万的军民,粮草不是个小数目,我们就算是带走此地所有的粮草,也支持不到明年春天,高丽多少要补贴一些的

朱高炽点头称是,心情大好。近几日来。一直纠结于的心事,一早解开,随即同意了金忠的全盘计利。

现在北平主战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想着投降朝廷的人倒是很多,的确不能久留。在这种情况下,金忠的主意,算得上最好的一条出路。

这以后的几天,北平所有的官员都把心力用在准备移师东征的事情上,朱高炽为了笼络每一份力量,连连召集文人士子和将校们开会,忙到夜里才回寝宫休息,虽然瘦了许多,但是身体却强健的多了。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意外的收获。

几天之后,耿炳文突然接到一道诏令,让他突然收缩对北平的包围圈,他亲率部队进驻了逼近北平的门户涿州,并向涿州受尽徐松出了最后通牌。七日后。李景隆出紫金关往大房山周围推进。铁销进而渡过黄河,进驻武清、东安、固安一带。

距离北平都不足百里,这突然的变化,使朱高炽和金忠等人的精力全都集中在自身的安危上了,无暇顾及周边地区的管理,加了准备,因为据斥候回报,宋忠带领大军正准备起兵。往居庸关方向聚拢。

这时,最为惊慌的,要算朱高炽了。本来对于去高丽犹豫不决的他,既然下了决心,那就要义无反顾的去准备了。在北平垂危的关头,作为北平名誉上的掌控者。本该指望他拿出个像样的主意来。但他正道的主意没有,唯一的希望走的再快点。

他在茫然无策的情况下。在北平匆匆的召集将校门阐述了金忠的主张,说是在朝廷的不理解,要斩尽杀绝的情况下,他不甘心死于刑场,愿意代国伐罪,以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宁愿战死沙场等等。

道:“眼下大军实再上已是兵临北平城下了。随时都有可能攻入城来,为了太祖高皇帝的血脉不自相残杀,为了表明北平的将士都是忠于大明,准备立即东征高丽,就算是死在战场,也不辱没大明的铁血之心

已经知道情况的人在一旁默默不语。事先不知情的人一个个都慌了,不知如何才好。看到这样的景象,金忠反倒觉得事情好办了,便道:

“事到于今,已是没办法的事了,我们北平将士唯世子殿下与二消,愿意追随世午殿下战死沙场!“…

朱高炽听到动情处,竟然落下眼泪。一边哭着一边说:“我从来就是反对离开北平的。毕竟父王经营燕藩二十余载,都是各位心血所在。但是不如此。必将被朝廷陷于不忠不义之地,唯有带领大家以死明志。是非孤所愿。但又对朝廷有幻想的,可以留下。本世子以燕王之名起誓,绝不为难,否则,就以你们的血来证明对大明的忠心,有此大功,或者可以在本世子死后,你们可以得到朝廷的谅解!!!”

听了朱高炽这番话。倒是激起了部分将校的血性,而朱高炽又一句一个燕王心血,不由使大家又想起了燕王的沙场风采,不知该怎么说才好,大家都默默的认同了朱高炽的说法。

金忠接着说:“正是为朝廷着想,在朝廷大军压境之势,才想到移师东征以暂避一时,这样才能保存实力,为大明立下功劳。请各位从大局着想,勿再犹疑观望,失此良机。”

朱高炽无可奈何地深深叹了一口气。顺势说道:“既然各位都是这么个想法,那就依了你们吧!一切就由金都督作主安排。”

“臣遵命。”金忠迫不及待地应着,“事不宜迟,明晚就要离开。请世子殿下传谕,立即遣散多余的宫人内侍,收拾好细软。准于可时出城。这一切行动,一定要秘密进行,不得外传,一则以免引起百姓的惊恐;二则防止朝廷大军获得消息后追击我们。”

这么议定之后,朱高炽就铁着心迁都了。那些被宣布遣散的内侍太监,大都是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人,前途渺茫的他们,如同一群被遗弃的羔羊,忍不住暗放悲声。更给这冷寂混乱的燕王府,增添了沉重的悲戚气氛。

而金忠在几日之前,已经遣使往朝鲜报讯,然后又请袁容往陈亨处接洽。说明情况,让陈亨知道,朝廷已经明白了他和燕藩勾结的事情,看看张玉的下场,就知道朝廷不会留情,而他曾经和北平合谋害死卜万,和北平的诸多书信皆在手中,现在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还不如随世子东征,以博得一个万世声名等等。

本来还以为要有一番计较。所以才让口才绝佳的袁容出马,没有想到,陈亨却好似早有准备一般,没有费袁容多大的心思,就答应了,不但言道自己可以带足五万兵马。而且可以为此次东征大军提供足够三个月的军粮,搞的袁容有些心里不安,觉得这次自己的任务完成的太容易了。

但想想陈亨面对灭族之灾,和北平合作,至少还可以做个雄霸一方的大将。作为一个曾经背叛过朝廷的大将,等待的只能是文官集团弹劾,就算是皇帝不追究,这辈子估计也没有什么出路了。

再说了,北方虽然并入大明版图多年,但是一舟是自治状态,这里的人大部分对朝廷的忠诚度不算太高,想到这里,随即释然。

陈亨说道:“从前一段朝廷的态度,可以分明地看出,就算是认罪,朝廷也不接受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杀出一片天地,在知道袁大人要来时,我已经遣人去探了路,辽东都司的兵马,大部分集中在镇江堡沿线,还未撤回。我有几个心腹在那一带地形很熟悉,只要绕过去就可以保证兵不刃血,但是兵贵神,还请世子殿下早下决断。”

袁容权衡了利害,觉得陈亨没有必要说谎,于是就下定决心相信,为了保险起见。还讨要了陈亨的亲笔书信。这也是朱高炽和金忠下决心的主要原因。两军合并,十余万大军,到那里生存不得,非要在北平等死吗?

经这一天的折腾,虽说金忠说要绝对保密,但整个燕王府也被搅成一片混乱。人心不安了,秩序也乱了,不过朱高炽只有一个妃子,并无子女,也算得上了无牵挂。要不早就被折腾得心灰意冷。

第二天一早,他就安排着妃子内侍们随着朱能的大军先行,袁容和李让及其家眷随行,负责护送之责,也算是在异乡多了几个亲戚,同时算是给两位姐夫要了一些兵权。不能尽是让外人掌握兵马,否则一点安全感也没有。

金忠也没有什么意见,他自己有私军。而且燕山护卫所属,本来只是名誉上听他的号令,真的有什么事情,还是看朱高炽的眼色行事,他也不属于贪图那点不属于自己嫡系的兵马。

涿州城已被定**占领了好几天。耿炳文将大本营扎在这里后又令先头部队伸展到北平城郊十几里地的卢沟桥附近。铁销受命清剿永平府的叛逆并抚慰百姓,李景隆在大房山上可以看到北平的城墙。宋忠也攻下了居庸关,各路大军都出乎预料的顺利。

耿炳文有意的压制着兵马行进的节奏。建文三年十一月间,当得知朱高炽等人已经逃离北平城的消息后,才下令起对北平城的军事行动。他派了驸马都尉李坚和大将徐晓率领一个师的兵力进驻北平城。先受到了以郭资为的官员欢迎。朱高炽转移了,带走了可以带走的兵马,整个北平,没有了反抗朝廷大军的力量了。

于是,十二月初五这一天,天气晴朗,冬风虽冷但却让定**的将士十分高兴,北平城大门洞开。的的确确,没有抵抗,没有厮杀,当然也没有流血。在这种和和平平的气氛中,耿炳文骑在高头大马上,随着威武雄壮的骑兵队伍进城。

就这样,历时不到一年的靖难,便简单而静悄悄地、戏剧般的宣告结束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口匕今天一万五千字。算是补上昨天没有更新和来不及通知大家的补偿吧,虫子都是码好就传,今天的辛苦大家可能也知道一点,是不是能求点什么呢?大家能给点什么呢?虫子期待中!!!

求支持,求票峨触憾汇

最新小说: 独宠贵妃 亿万神豪:从无限返利开始 梦幻西游:最强龙宫 大唐:神级选择 大唐:开局娶长乐,她却逃婚了 锦衣佞臣 网游CF:我成了生化幽灵 怀了天下第一的崽 大宋小王爷 大秦:仙国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