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成分迥异的第二军团
淮西人老郑,曾经在胥江码头讨生活,后效力于长兴煤矿。
“拜见主公。”
李郁没有立即出声,而是观察了一会他的反应,施加一点来自上位者的威慑。
果然,看到了此人的逐渐不安。
“起来吧。”
“谢主公。”
三爷爷拄着拐,站在一旁:
“老郑家的,你家祖坟终于冒青烟喽。”
村口走来了两个穿皂衣的衙役,乃是本县快班的差役,大摇大摆,十分嚣张。
中午,
这一船可运走800人,船舱和甲板都塞满了。
夏季炎热,汉子们集体走进旁边的一条小河。
几千里黄河,除了给沿岸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这一优点之外,其他的全是麻烦。
……
临离开时,郑河安掏出两锭银子塞到俩人手里。
对此李郁早有筹划,只不过战事紧急,只能先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
“当兵吃粮!”
顿时,郑家圩一片欢腾。
(圩:四周被堤坝围绕的村子,在皖北低洼平原很常见。)
李郁问道:
“诸位老爷,你们找谁?”
“你,衣锦还乡,混的不错。告诉老乡们,你东主的商队招募护卫,要能打的,敢玩命的。饷银不低,一天三顿饱。”
“郑爷,您这东主是?”
郑河安走过去,胳膊一伸,一边夹住一个。
愿意剪辫的,赏银1两。不愿意的,也不强求。
稍微置办些家当,牲畜,洪水一来全没了。久而久之,生活就越发的困苦。
“郑家圩的老少爷们,干了。”
“郑河安,想出人头地吗?”
而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属于隔绝世界。岛屿南边有个地名叫新河镇,是李家军的水师主基地。
郑河安假意犹豫:
“这么严重?”
“你是不知道啊。今年黄河决在了下游的北岸。那边的人都逃荒出来了,只要给俩窝头就帮着白干一天的活儿。哎~”
“小的郑河安,安徽颍州府阜阳县郑家圩。”这个汉子一口中原官话,恭顺的回答。
“咱大清朝,人比草贱。”
中午,流水宴摆起。
三爷爷作为本村资历最老的人,拄着拐杖指挥着村民忙碌,搬桌子,凑碗筷,牵猪,打酒,祭祖。
自信,霸道,明显的不怯官差。
“郑爷,这怎么好意思呢?”
“咱们弟兄歃血为盟,日后同进退共患难,早晚都能混出个人样,怎么样?”
这一次,郑河安没有打他。
“在外乡混出头了?好!好哇!”
“你准备用什么名义招揽青壮?”
今年虽然躲过了洪灾,可大家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粮食很紧张。
贾笑真不愧是搞宣传(阴谋)的大师,娓娓道来。
把银子用在刀把,啊不对,刀背,啊还不对,是刀刃上
……
这个盐场周边极为偏僻,除了灶丁少有人来。
可谁也不想拥有这样的母亲!
“请,请(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