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互相争宠的矮矬子
ps:本章已经修改完成,可以订阅了。
麻风病之所以被称之为穷病,一是因为麻风病通常在生活及卫生条件不好的地区蔓延,二是因为麻风病能把一个家庭的所有积蓄掏空,而倭国空有能够开采上百年的金矿银矿,平民的生活却困顿如狗,这既给麻风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同样也使得更多的矮矬子们活不起了。
正所谓蝼蚁尚且偷生,倭国的矮矬子们自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
依靠武士和足轻镇压?
别扯蛋了,要是大部分的矮矬子们能勉强活下去,不用依靠和武士镇压都没事儿,哪怕有大量的武士和浪人喜欢用贱民测试武士刀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因为有更多的矮矬子们还想苟活下去。
但是在大部分矮矬子们都活不下去的前提下,再想依靠武士和足轻去镇压就纯属扯蛋,因为武士也有家人,足轻也有家人,那些武士和足轻也同样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家人死去。
所以就出现了大批武士和足轻听宣听调不听令的情况,任由幕府以及众多藩主、大名喊破了嗓子,说干了口水,那些武士和足轻依旧不愿意配合幕府的封锁令。
德川家齐也极为头疼——不彻底封锁住那些已经有麻风病患的村子,就意味着麻风病根本无法控制住,很快就能蔓延到整个倭国,继而再向外疯狂扩散,想要封锁那些村子,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大量武士和足轻的家人,那些武士和足轻就不愿意配合。
这踏马不是陷入死循环了吗?
德川家齐现在已经不担心自己能否解决掉麻风病,甚至都不关心自己能否取代光格贱仁成为新一代的添黄,德川家齐更加担心的是,如果因为幕府没有彻底完成封锁而使得麻风病传入了大明,大明的皇帝陛下会怎么收拾倭国。
棒子、缅甸、南越等一大堆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的藩属国,大概就是倭国的前车之鉴?
越想越头疼,德川家齐干脆望着渡边右卫门和松下一晚等人问道:“那些武士和足轻不愿意配合的问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被德川家齐这么一问,渡边右卫门和松下一晚等人顿时感觉有些蛋疼。
身为在大明留过学的遣明使,渡边右卫门和松下一晚等人都知道大明的军制,知道大明是异地为兵,山东的兵源会补充到其他任何一个布政使司的驻军但是绝对不会补充到山东的驻军,渡边右卫门和松下一晚也知道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渡边右卫门和松下一晚的心里同样清楚,尽管大明的答案就摆在眼前,但是这个作业却没办法直接照抄。
因为大明的军队是由五军都督府控制而不是由哪一个将领或者贵族控制,各地的布政使也没有权力插手驻军的事情,但是倭国的武士都是归大名所有而不是归倭国朝廷和幕府所有,那些足轻也是归藩主所有而不是归倭国朝廷和幕府所有。
如果武士和足轻都归倭国朝廷所有,恐怕倭国朝廷早就在第一时间干掉幕府了。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如果武士和足轻都归幕府所有,恐怕幕府也会在第一时间干掉倭国朝廷。
再进一步推断可证:如果幕府想要收拢各地方藩主、大名手中的武士和兵权,只怕那些藩主、大名会第一时间倒向倭国朝廷。
所以,这事儿也同样陷入了死循环。
沉默了好半天后,渡边右卫门才皱着眉头说道:“如果依靠现有的武士和足轻无法完成封锁,将军阁下何不调回天竺那边儿的武士呢?他们的家人都已经跟着他们去了天竺,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有什么顾虑。”
只是渡边右卫门的话音刚刚落下,松下一晚却忍不住反驳道:“想要调回天竺那边的武士,就必须先从倭国本土征调一批武士前往天竺,这同样会使得幕府能够直接控制的武士、足轻数量大大降低,反而会更加不利于幕府吧?”
松下一晚的一通分析,直接让渡边右卫门和德川家齐都陷入了沉默。
从倭国抽调一批武士和足轻前往天竺其实很容易,不管是幕府掌控的还是各地藩主、大名所掌握的武士和足轻,他们绝对会积极响应幕府的号召前往天竺。
毕竟之前那些武士及其家人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改善,倭国本土的那些武士和足轻们自然眼馋无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川家齐可以随便从天竺往倭国本土抽调武士。
因为那些被劳务派遣到天竺的倭国武士,在他们踏上海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归大明管理,幕府根本插不上手。
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川家齐才会毫不在意光格贱仁征调一部分武士前往天竺,试图抽调一部分天竺武士因倭国本土的消息。
因为倭国朝廷同样也无法控制那些已经被劳务派遣到天竺的武士,光格贱仁的如意算盘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本就没有在意的必要。
沉默了好半晌后,渡边右卫门才开口说道:“将军阁下,既然武士、足轻和平民都不理解将军打算彻底封锁住麻风病的良苦用心,那将军何不派人在报纸上发布文章,说明封锁的原因呢?”
德川家齐微微摇头,叹了一声后反问道:“有用吗?你觉得那些武士、足轻还有平民是会相信幕府报纸所说的,还是会相信犬养闻洪、野尻西劲那两个王八犊子说的?”
渡边右卫门顿时被噎住了。
正如德川家齐所言,那些武士、足轻还有平民宁肯相信犬养闻洪和野尻西劲说的屁话都不愿意相信倭国朝廷和幕府的报纸,就算幕府拼命解释又有个屁用?
再次沉默了好一会儿后,眼看着渡边右卫门和松下一晚都一副冥思苦想的模样,德川家齐更是难忍心中的失望,哎的叹了一声道:“先让人在报纸上解释吧,希望能有点儿用处。”
然而就在德川家齐都已经认命,打算尽人事、听天命的时候,松下一晚却忽然抬起头来,望着德川家齐说道:“将军阁下,那些武士、足轻和良民、贱民之所以不愿意相信朝廷和幕府的报纸,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幕府和朝廷的报纸无法取信于人吧?”
德川家齐的心里多少有点儿不爽——如果倭国人都愿意相信倭国朝廷和幕府的报纸,大明驻九州岛总督府设立的那份《倭国特别报纸》又何至于占据倭国报纸市场最大的那块蛋糕?犬养闻洪和野尻西劲又如何能一直狺狺狂吠?说一千道一万,这些破事儿不就是因为倭国朝廷和幕府发行的报纸无法取信于倭国人吗!
只是心里不爽归不爽,德川家齐还是强忍着怒意问道:“松下君的意思是?”
松下一晚顿首拜道:“将军阁下可知,商君在主持秦国变法之前,曾有南门立木的故事?”
听到南门立木这四个字,德川家齐顿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秦孝公十三年和十九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松下一晚话里话外的意思,自然是让幕府效仿商鞅变法前“南门立木”的故智,上演一出倭国版的“徙木立信”以竖立起幕府言出必践的形象,从而提升幕府在倭国人心中的可信度。
暗自琢磨一番后,德川家齐越想便越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再望向松下一晚的目光中也没有了刚才的那一丝不满,反倒充满了赞赏。
当然,效仿归效仿,直接照抄却是不行的,因为倭国的众多藩主和大名同样也知道“南门立木”的故事,他们绝不会眼睁睁的放任幕府上演“徙木立信”。
毕竟,一个在倭国人心中言出必践的幕府,影响到的可是所有人的利益——当倭国人都认同幕府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愿意听从幕府的命令,这就意味着那些藩主、大名有可能会失去对他们封地的控制权。
想到这里,德川家齐便笑着问道:“松下君可有什么好的想法?”
松下一晚心中长舒一口气,一边在心里暗自夸奖自己机智如斯,一边顿首拜道:“将军阁下何不先推行姓氏,让倭国的良民、贱民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姓氏?”
德川家齐忍不住有些懵。
刚刚说的是什么事儿来着?
好像是南门立木,徙木立信。
可是这事儿跟踏马推行姓氏又有个球的关系?
松下一晚顿首道:“商君变法,乃是变整个秦国之法,他所取信的对象也是秦国的所有人,如今我倭国有华族、藩主、大名、武士、浪人与良民、贱民等诸多人群,其中又以良民、贱民为最多,恰好良民与贱民皆无姓氏,甚至连浪人都瞧不起他们,倘若将军阁下允许良民与贱民都拥有自己的姓氏,他们岂能不拥护将军?”
“取得了他们的拥护之后,将军再使人南门立林,自然也就可以起到徙木立信的效果。”
德川家齐又忍不住有些意动,感觉松下一晚的想法很是靠谱。
然而渡边右卫门却忍不住皱眉道:“松下君,你搞错了问题的轻重缓急——商君是先有南门立木再有徙木立信,其后才是变法。可是依伱所言,却是要先变法再南门立木,如此岂不是本末倒置?”
德川家齐忽然又感觉渡边右卫门的说法比较靠谱,当下便望着渡边右卫门问道:“渡边君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松下一晚顿时心中大恨——就你渡边右卫门聪明,居然时刻不忘出风头?
只是松下一晚再怎么暗恨渡边右卫门也没什么鸟用,现在德川家齐的思路明显已经被渡边右卫门带到了另外一条线上。
渡边右卫门顿首拜道:“将军阁下,太史公在《货殖列传·序》中曾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渡边右卫门一通之乎者也的长篇大论,直接把德川家齐给忽悠瘸了。
德川家齐确实能说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话,也确实看过不少中原堂口的书籍,但是德川家齐属于那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混子,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他那十七个妻妾的身上了,如今听到太史公的《货殖列传》,德川家齐顿时就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渡边右门卫说的字儿多,那就是渡边右卫门更牛逼!
想到这里,德川家齐忍不住目光灼灼的盯着渡边右卫门道:“渡边君,请你大胆、详细的说出你的想法,这对于我、对于幕府乃至对于倭国都很重要!”
德川家齐的一番屁话,顿时让渡边右卫门有一种我很重要、我很牛逼、我能影响倭国未来的满足感。
自我陶醉了好一会儿后,渡边右卫门才开口说道:“无论是武士、足轻还是良民、贱民,他们之所以不愿意配合幕府进行封锁,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担心会饿肚子,所以,眼下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武士、足轻们没有关系且困顿一些的村子先封锁起来,然后给那个村子供应粮食和药材,保证那些村子里的良贱都能够活下去,后面再封锁其他的地方自然也就容易无比。”
渡边右卫门的话音落下后,德川家齐顿时有些傻眼,松下一晚更是直接跳出来表示反对:“渡边君,供应一个村子所需要的粮食和药材很容易,可是你知道倭国有多少个村子?你知道他们到底需要的粮食和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