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因为年纪的关系,平时和系里的学长学姐们打交道多,知道过去几届毕业生分配的情况。“你放心,大家都想着留在京城工作,为争名额挤破头。你想去南方应该不难,那边才开发几年,听学姐说很多地方还是农田,保证没人和你抢。”
“京城的乡下也有大片农田。”朱秋艳有几分不以为然。她是本地人不假,但是她外婆家很多亲戚住在京城周边的乡下,知道农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们并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只要是京城人就比外地人过得好。
苏红摇头:“那些农田就在离市政府不到三十公里的地方,你说是乡下还是城里?”
沉迷于书本的白安也抬起头:“不是吧?这么繁华的地方还有农田?真的假的?你从哪知道的?”
叶楚楚也好奇这个问题,她记得苏红不是南边某个省的人。
“我听亲戚说的,家里有个亲戚在那边工作。”苏红刚开始听说也不相信,但是亲戚还寄了几张照片回来。等她看过照片,才相信南边那个省也还是有大量农民。不过人家现在日子好过,这几年都在搞开发,等经济搞上去,肯定比其他省份的农民日子要强,说不定比城里工人的日子都要好过。
叶楚楚没想到苏红能有这样的远见,不禁拖口而出:“你不应该学法律,现在转去经济系还得及。”
“对啊,有这份见识,跑来学什么法律。学经济以后肯定不缺钱花,哪像我们以后只能是一身正气,二袖清风。”朱秋艳对法律没有好感,完全是家里人替她选择的法律专业。
白安看一眼叶楚楚,好意提醒道:“不转系也可以,辅修一门就是。”
苏红谦虚地摆手:“你们可别再夸,我可受不住。这也不是我自己的观点,都是我那个亲戚说的,人家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叶楚楚有些好奇是什么人能总结出这样的观点,不过她再好奇也没有找苏红打听的意思。这样的人物,打听来又能怎么样,她难道还要去认识一番不成。
宿舍其他人也都没有打听的意思,她们也是京城大学的学生,走到哪都是让人羡慕的对象。心里再觉得苏红的亲戚不错,也不会过多的去打听。不说别的,他们学校就有好多厉害的校友,大家见识过后,只会伸起我也要像他一样厉害的想法,而不是被打击到,更不会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不行。
叶楚楚等大家分享完特产,才把自己周末不住宿舍的事说出来。她还没有找老师,但是先和室友们说一声,也免得太突然。
朱秋艳是最意外的那个,“你周末要去亲戚家住?”
叶楚楚点头:“家里有个亲戚搬去外地,房子长期空着不好,让我周末去住两天,就当帮他们看房子。”
她也不算说谎,原房主搬去国外,那也是外地。至于她和原房主没有亲戚关系,只要她不承认,谁知道?难道还能跑国外找原房主去求证。
“老师能同意吗?”苏红有些担心叶楚楚的安全。一个年轻的女孩子独住,万一有坏人上门,岂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亲戚,会想出让叶楚楚看房子的主意。她有心说几句,又不了解预说细情况,担心疏不间亲,平白坏了她和叶楚楚之间的关系。
谷/span叶楚楚也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同意,不过总要试试才知道。
第二天上午没有课,她跑去找老师申请。原以为会很难,结果老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多为难,就答应她的请求。
这也就是她平时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知道她不会在外面乱来,才放心让她周末在外留宿。也是他们今年已经变成老生,要是换成刚进学校的大一新生,学校对这方面还管得严。但是对大二的老生,各种制度都要宽松一点。
京城本地的学生,甚至可以申请走读,只要学生愿意跑,不影响学习,并不会强制要求他们住宿舍。
叶楚楚为了来回方便,又跑去买了辆二手单车。她也不是没有钱买新单车,而是新车太打眼,她还是个学生,不好太高调。
她要是家里有钱,又或者有什么海外关系,或者什么二代之类,新车想买也就买了。可学校同学都知道她家是农民,到时候质疑她买车的钱,她又费事要解释一堆,倒不如骑个旧车没人问。
有了自行车,不仅来往学校和家之间方便,平时在学校也方便很多。京城大学太大了,宿舍和各教学楼,还有图书馆这些地方的距离可不近。
以前她是靠双腿,现在有了单车,随便去哪里,脚一蹬就行。不仅是她,宿舍的几个室友办事也爱借用。
叶楚楚是个大方的,又是一辆旧车,不管谁来借都答应。最后就变成,不仅是本宿舍的室友借,隔壁宿舍也会找她借车,倒是让她的人缘变好很多,认识的人也多起来。
星期六下午没有课,叶楚楚早早骑着单车回四合院。她和李大娘约好,今天要见一位钟点工,先试工半天,要是行就签合同,不行另说。
李大娘自己不能干,还这么费力帮叶楚楚,自然是因为有好处。叶楚楚答应介绍钟点工成功,给她介绍费。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也够让李大娘高兴几天。也就是她家没有子侄辈的小伙能配得上叶楚楚,要不然早就给她介绍对象了。
这么好的姑娘,当然要肥水不流外人田。她可是看出来,叶楚楚说是说这处院子是家里人买的,但是她从没见过所谓的家里人,怕是她自己买房。就算真是家里人买下的房子,从没见他们出现过,怕也是家里人买给她。
不管这两种可能是哪种,都证明叶楚楚除了是京城大学的学生,经济条件也好,这样好的姑娘打着灯笼都难找。
李大娘拍着腿和家里人念叨:“太可惜,这要是嫁到我们家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