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出来的结果最简单的表述就是:大明帝国人口太少,经济太差。
现代管理理论告诉大家,人力是资源,对大明帝国来说,人口也是资源,是很重要的资源,是生产资料,是帝国的基石,是帝国经济之根。
人口少,赋税就少,赋税少国家就孱弱。为何人口这么少,朱元璋对百姓够好的了吧,十几年杀贪官不懈余力,都是为了保证百姓利益。可是从洪武中期到洪武末期人口数量基本没有增长,为啥呀?这不合理呀,中国人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对于一个生育观念良好、生育率很高的民族来说,人口的不增长是不合理的。
从朱允炆最初的思考来说,人口的不增长可以有这样几个原因。其一,战争造成;其次,生活艰苦医疗水平差,小孩、老人死亡率高,人的平均寿命短。
这都是真实的原因吗?不是。造chéngrén口增长缓慢的最主要的就是丁税,也就是户部官员所说的口税、人头税。丁税自古就有,延续几千年,每个皇上都征收,好皇上收的少点,坏皇上收的多点。就是这个口税,成为限制人口增长的最大原因。
百姓每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负担,既要把孩子养大,还要增加一份丁税,有些时候,底层官员对百姓是减丁不减税,老人故去孩子夭折,只要册子上的人数在,就要交税。
所以说,百姓生下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赔钱货。为了活命,为了减少负担,就一定会想办法藏匿人口。一种办法是把自家的田地和人口写到官员士绅的名下,官员和士绅不用纳税,这种方式风险太大,一旦官员士绅不认账,百姓只能吃哑巴亏,失去土地没有ziyou打官司都不会赢。不到税收很重的时候,很少有百姓这么干。
另外一个藏匿人口的方法最安全,那就是少生孩子,如果不是传宗接代的观念,不是老有所养的期盼,说不定很多人都会选择丁克。庞大的百姓基数,在无意识的自我控制生育下,再加上各种杀戮意外的损耗,人口怎么能增加呢。
朱允炆前世看的那些明清小说,很多主人公都是独女独子,非常的不理解,现在经这三位说清楚大明税制,终于想通。再联系曾经生活的时代,因为控制人口增长,开始拆房抓人的行政控制到后来的人自愿不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抚养成本,不需要国家动用行政力量,父母自然的选择少生孩子。
现在大明的实际情况人口少粮食产量非常低,百姓种一亩地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国家还要收税养活皇上养活官员养活军队,自然就需要更多的人耕种更多的土地,以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
重农抑商的国策就成为第一选择,不是朱元璋还有以前的皇帝愚蠢,而是迫不得已如此,在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不解决基本吃饭问题,鼓励商业是愚蠢的。
设定一百人的模型,其中五个人是官员,十个人是军卒。在生产力低下时,需要八十个人从事耕种才可以让一百个人有饭吃,那么只有五个人可以从事手工和商业。商业获利快,如果不加以抑制商业,就会有更多人的人从事商业,在生产力不提升时,必然造成粮价上涨,有人吃不饱饭。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把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鼓励和发展商业。
朱允炆昨晚设计的鼓励工商的计划,只能胎死腹中。前世看很多奴儒写的文章,大骂中国古代帝王不重视商业,他也曾经如此腹诽过,现在看来,在不同的农业水平之下,观念的差异实在是太大。
户部三位官员耐心细致的给朱允炆汇报完国家税收钱粮,心里是又喜又忧,担忧的是,皇上对朝廷钱粮之事这么的不熟悉,都是黄子澄干的好事,欢喜的事,皇上虽然不懂,已经开始学习询问。
朱允炆则思维错乱,时间空间一阵瞎抓,把三位说的东西消化一点点。让青萍和思琪给几位上茶,让他们润润嗓子,现在到解决问题的时候。
“王钝,如你们所说,现在就是朝廷赋税收入减少,国库也快见底,如果朝廷继续用兵的话,就会后继乏力。对不?”朱允炆平着一张脸问。
王钝站起身来,低着头回答:“皇上说的对,的确如此,请皇上治臣之罪。”虽说国库钱粮都是皇上折腾的见底,但是不能让他负责,责任只好他这个尚书来扛。
“你等没有贪墨朝廷钱粮,平ri办事也算尽心,何罪之有?”朱允炆出言安抚几位。“不过朝廷剿灭燕逆不可停止,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结束,需要耗费的钱粮还很多,况且,即便剿灭燕逆,北方多个州府都遭受战争之害,这抚恤战死奖赏将校,安抚百姓恢复生产,都需要钱粮,你等可有解决方略?”
朱允炆必须把战争的态度表明,以防止朝廷以后钱粮无以为继一片议和嗡嗡之声,朱允炆可不愿意走到逼迫议和的地步,如果那样,最好的情况,朱允炆真的变成汉献帝,当朱老四的米虫活死人,被圈养起来,说不定哪天一杯酒就嗝屁。
战争和财力相矛盾,必须提前有应对之策。看看帝国财神爷有没有好办法。
三个财神爷六眼相对,皇上的决定不可更改,未来的消耗非常巨大,可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三个人都在思考,朱允炆在等待,内心焦急故作平静的等待。
王钝首先发言:“皇上,臣以为,首先朝廷给下严旨,让各省各州府县把没有收齐的赋税收上来。”
“此议可行,杨士奇拟旨,严令各省在秋税前,把拖欠的税赋收齐,还有秋税不得延误。”朱允炆对杨士奇说,现在到做决定的时候,朱允炆绝对不拖泥带水。
三个人看着皇上如此果断的同意王钝的提议,心里都是一阵高兴,皇上比以前进步不少。
王钝继续说他别的方案:“第二,对杭州苏州等地,可以回复洪武旧制,赋税加倍;第三,朝廷可以预征明年赋税,应对朝廷急需。”
“嗯,加税,预征,”朱允炆唠叨着几个关键词语,“杨士奇你觉得可行否?”
杨士奇今天有点边缘化,不过也没办法,他做过教谕浪荡过江湖,通古知今能写锦绣文章,对经济之事确是不甚了解,今天基本上是一个学生。现在关系到了朝廷政策问题,朱允炆才问到他,想听听他的看法。
“皇上,臣以为不妥。”杨士奇回答道。
“为何不妥?”
“皇上,洪武朝,太祖因为杭州苏州等地,当年拼死支援张士诚抗拒王师,太祖才定重赋税作为惩罚,皇上登基以后,在建文元年,把这几个州府的赋税调整的和其他地方一样。如果现在恢复洪武税率,恐怕会引起民间sāo动。况且只有几个州府,增加的钱粮有限,对朝廷帮助不大。”
“预先征收明年赋税,臣以为也不妥,今年预征明年赋税,明年还征收吗?如果不征收,今年赋税增加,明年的赋税就减少,明年如果再次征收,百姓负担过重,恐怕激起民变。以上是臣的愚见,请皇上定夺。”杨士奇回答完以后,行过礼静静的站在旁边。
“卓敬,夏元吉你们认为呢?”朱允炆再问。
“皇上,臣以为增加赋税和预征的方法不妥。”卓敬回答到。
“臣也以为不妥。”夏元吉附和。
“朕意也觉得不妥,朝廷要主理北方战事,民政、税赋还是要稳妥一点。你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朱允炆在询问其他人意见以后,给后边两个方案立即判死刑。
王钝没有主意,本来他就是个规规矩矩的官员,想到的方法也都是前人用过的,现在被皇上否决两个,他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屋里一时有陷入沉静无声,因为这个难题真的很难解决,不能增加税赋,不能予征收,其他帝王使用的临时增加财富的方式不能用,让大家都陷入一片苦闷之中。
过了一会,卓敬硬着头皮向朱允炆说“皇上,臣有一个方略,请皇上先恕臣不敬之罪。”
“哦?你有方略,今ri言者无罪,如实说来。”朱允炆立即就让卓敬消除后顾之忧。
“太祖时,为了鼓励农桑,对沿海诸省定下规矩,严禁百姓出海为商。可是沿海诸省,走私海外以商牟利的人很多。朝廷现在急需钱粮,臣提议废除海禁之策,让百姓运送茶叶、瓷器、丝绸通商海外,朝廷可以重税,增加税赋,充实国库。”
“废除海禁,通商海外,杨士奇你以为可行否?”朱允炆在没有决定利弊之前,还是需要多问问臣子们的意见。虽然朱允炆对这个提议非常的心动。
“皇上,从增加朝廷税赋来说,此法可行。不过禁海令是太祖旧制,燕逆起兵之时,发靖难檄文,指责朝廷违背祖制,对太祖旧法多有废弃,黄子澄齐泰为jiān佞小人离间皇家骨肉。现在若是开放海禁,又让燕逆得到口实,似有不妥,请皇上圣断。”杨士奇能看到这个提议的利弊,如何取舍还是留给皇上。
朱允炆仔细一想,还真是有利有弊,就因为朱老四抬出祖制,用爷爷压孙子,咱加上建文帝处理不当,在政治层面很被动,如果此时开放海禁通商海外,让朱老四大加渲染,对战事更为不利。
朱允炆也有点烦躁,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左右制约前后阻碍,如何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夏元吉,你觉得该如何解决现在钱粮问题。”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ing彩!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_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文免费阅读_第24章:重农抑商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