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场上的这次谈话,虽然没有彻底的打消一些人的**,但是孙承宗和毛文龙总算是接受了崇祯的说法。这两位立场上的转变,总算是镇压住了军中武臣的心思,令他们不再随着舆论的聚焦而蠢蠢欲动。
不过正如崇祯自己所言,今日大明的舆论正说明了民心士气可用,民众谈论北伐沈阳总比之前对辽东战事漠不关心强。好不容易才鼓动起国民对于国家事务的关心,崇祯自然不会粗暴的把这股风潮给打压下去。
更何况,开始初步觉醒的国民意识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个处理不好也会割到自己的手。对于舆论的引导和偏转,朱由检显然比这个时代的文人更熟悉。
在他的安排下,大明时报开始成编累牍的宣传另一场战役,即明军从耀州城下撤退的这场战役。这场战役虽然不及营州城下挫败清军这么快慰人心,但是其中的悲壮事迹同样鼓舞着人心。
而且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相比起营口之战中展现出来的明军武力,他们倒是更喜欢那只从耀州城下突破重围胜利返回营口的军队。这只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更符合民众心里的英雄人物想象。大明百姓所喜欢的那只猴子,不正是反抗强权从逆境中重新爬起的典型代表么。
民众和军队、官员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比起官员们想要获取的功劳,民众更希望能够让这些勇士们安然回家。舆论很快就开始转向,报纸上谈论的不再是要如何击败清军收复辽东,而是不断的谈及明军在辽东所面临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即将到来的冬季将会令驻守营口的明军孤立无援。
在这种舆论的导向下,将营口的军队带回家的主张开始渐渐成为主流。当然在舆论转向之前,崇祯已经通过总参谋部向营口的军队发出了最新的指令,要求他们放弃营口撤回关内。
皇帝的指示通过锦州的鸽书和快船分别送到了营口,而在皇帝的命令抵达之前,孙传庭已经下了决心,准备撤离这座城市。
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营口城内的非满族百姓基本已经撤离了差不多了。赵安明和德山等人对此也无可奈何,虽然他们当初投降时希望明军不要破坏这座城市,好让营口在战后重新恢复过去的繁华。
不过清军第一次攻城的失利和之后有气无力的作战,让城内的满人意识到眼前的这只明军并不是从前那些望风而逃的大明军队,想要利用清军大举进攻吓走这些明军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一来,城内的满人就老实了许多。
而展现了自己力量的明军也就牢牢把持住了这座城市的控制权,当明军下令迁走这座城市中的百姓时,城中居民还是选择了配合。城内的汉人和朝鲜人被迁往辽西或是旅顺、山东,而那些主动投靠明军的满人则先送往旅顺,然后再分批送往库页岛和扶桑岛等地方。
到了十一月初时,营口城已经显得空空荡荡了,街头走来走去的不是穿着明军服饰的军人,便是带着红袖套的城内治安队。站在钟鼓楼上看着营口城的孙传庭,收回目光后对着身边的部下们说道:“天气一日寒过一日,恐怕三五日内就要下第一场初雪了。这地方一旦开始下雪,10天半个月后就要开始封港了,我们也该撤离了。”
黄得功同身边的几位部下交换了下眼神之后,终于忍不住向孙传庭说道:“之前不是说好了么,咱们要不要守营口,还是以京城的命令为准。这些清军攻城一日缓似一日,看来奴酋病倒一事应该确是事实,所以下面的将士都无心作战。
我们这些日子同清军办理交涉,出面的也只有多尔衮,清汗一次都未露面过。据办理交涉的人员说,多尔衮同他们谈话时常常心不在焉,时而眉头紧皱,看起来清军内部似乎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清军内部真的出了问题,我们现在放弃营口,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个大好机会?要我说,不如干脆今晚出兵劫营,若是清军内部真的出了问题,我军必然有所收获。要是清军是在用计,那么我们再谈论撤退也不晚啊?”
“是啊,是啊,下官觉得黄师长说的不错…”“…打一打,试一试清军的虚实还是有道理的,搞不好奴酋真的病倒了呢?”一群明军军官不由七嘴八舌的支持起黄得功的夜袭主张来了。
孙传庭面无表情的用目光在这些部下脸上扫了一遍,这些刚刚还在鼓噪的军官们顿时就不自觉的收了声。等到众人安静下来之后,孙传庭这才开口说道:“近卫军的将士也是爹妈生的,岂能容你们随意带去作为试探清人虚实的牺牲品。
再说了,如今复、盖两州未复,营口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将士们之所以还能安心守在此处,那是因为我们还控制着海上的通道。一旦冬季到来断了这条海上通道,那么营口驻军就需要独自坚守2个月以上。到了那个时候,将士们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坚守此城,我看未必?
何况,我军刚下营口,清军从沈阳前来的如此迅速,可见不是一只缺乏训练的弱旅。但是他们到了地方只攻击了一次,便开始混起了日子,仅仅因为是黄台吉病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些蹊跷。也许这些满人也是在等待冬季严寒断了我们的后路,好将我们一网打尽。
所以,我已经决定了,放弃营口准备撤离。从后天开始,每三日撤退一批,九日后全部撤完。第一批先撤离耀州城下退回的部队和城内剩下亲附我们的百姓;第二批由黄师长你带队;李岩和我走最后一批…”
虽然近卫军的独立性较其他军队强一些,但是当孙传庭正式颁下命令之后,近卫军的军官们也只能应声接受,毕竟现在孙传庭代表的可不是他自己,而是皇帝领导的战时大本营。就连黄得功也只能表情不快的转身离去,并不敢继续同孙传庭纠缠下去。
而这一日过后,锦州过来的鸽书带来了崇祯的命令,要求孙传庭结束营口之战,把近卫军安全撤回。皇帝的命令进一步加强了孙传庭撤离营口命令的权威,就连军中一些议论声都消失了。
就在孙传庭紧张的安排军队撤离营口时,阿敏和长子爱尔礼也终于抵达了丰镇。不过两人刚下列车不久,就听到了一个令他们感到震惊的消息。袁崇焕此前借口巡视锡林浩特,但实际上却带着随身护卫直接冲到了察罕浩特城下。
在城外扎营之后,袁崇焕便令部下入城去请衮楚克台吉等人出城相见。事实上袁崇焕也伪装成了一名士兵,和这些部下一起混入了城内。
事发突然,衮楚克台吉的部下自然不敢阻止总督的手下入城,就连衮楚克台吉初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袁崇焕跑来察罕浩特要做什么。而他还来不及找亲信商议,袁崇焕的部下已经直接闯入了他的衙门,迫使他不得不出来相见。
对于袁崇焕的传召,心中有鬼的衮楚克台吉自然是有些犹豫不决的。他一度建议对方请总督大人进城说话,不过却被对方提醒,理论上他的品级比总督低,不管总督大人进不进城,都需要他先出城拜见总督,然后再由总督大人自己决定要不要入城休息。
虽然对方说的很是明白,但是衮楚克台吉还是推三阻四的拖延时间,就是不想同对方一起出城去。看着衙门的官吏开始慢慢聚集过来,似乎想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时,穿着一身士兵服饰的袁崇焕终于现了身。
他一出现便令部下将衮楚克台吉捆了起来,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向其质问道:“朝廷颁发下来的粮食,为何会流入到辽东的蒙古诸部?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资敌吗?另外,这些粮食是朝廷颁发给士兵的口粮,你把它们克扣下来出卖给敌国,这可是杀头的大罪…”
袁崇焕一边小心翼翼的观测着围拢上来的蒙汉官吏,一边口中则不停歇的举证衮楚克台吉七项大罪。这事发生的太过突然,就连衮楚克台吉自己都没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的部下们更是一头雾水,因此并没有人上前阻止袁崇焕等人的动作。
就在围观的官吏思考着,朝廷会如何处置这位林丹汗的妹夫时,为防夜长梦多的袁崇焕在历数了衮楚克台吉的罪状后,突然跪在地面向北京拜倒说道:“臣今天奉旨斩杀逆贼衮楚克一人,其他人若是愿意悔改,则尽皆宽恕。如他人试图反抗者,也一律诛杀。如若臣不能完成任务,也请皇上立斩与我。”
袁崇焕的举动顿时让这些蒙汗官吏晕了,看着袁崇焕一脸正气的样子,众人皆以为这真是崇祯的意思。于是犹豫了片刻后,他们也纷纷跪倒了下来,向着北京方向高声喊道:“臣等谨遵上谕。”
被塞住了嘴巴的衮楚克台吉顿时大惊失色,他不住的拼命挣扎,试图为自己辩解。但是袁崇焕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直接拔出了自己的佩剑,在众人面前结果了他的性命。
剧本到这里为止,还是按照袁崇焕的写作演的,基本没有出什么意外。但是察罕浩特毕竟不是东江镇,这里的蒙古人对于朝廷的忠诚远不及东江镇官兵,再加上清国的使者南褚此刻正在城内,他自然也不甘心束手就擒。失去了衮楚克台吉的庇护,他迟早会被那些想要将功赎罪的蒙古人出卖给袁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