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疯了一样的把手里所有的东西都扔在了地下,她一直摇晃躺在地下的妈妈,但是不论怎么呼喊妈妈都没有一丝丝的反应。她害怕的用手去试探妈妈的呼吸,结果令人非常恐惧的是,妈妈的确是没有一点呼吸了,连脖颈处和双手都是冰冷的。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无助的抱着自己母亲的尸体嚎啕大哭,她用颤抖的双手拿起妈妈的手机,然后拨打给了自己的爸爸。当然,结果还是跟预想到的一样,即便是打了八遍电话,自己的爸爸也没有接一通。
许诺非常的崩溃,但是她同时又觉得自己非常的愚蠢。原本第一通电话应该是打给120急救的,或许妈妈还有活过来的可能,可是她却嘲讽自己,在这种最危急的时刻,自己的第一通电话竟然是打给自己的爸爸,还一下打了八遍。
许诺冷静下来,于是赶紧在下一秒拨打了急救电话。她清晰的描述了自己家的地址,而接线员也派出了距离他们家最近的医院急救车前来救援。但是不论怎样,还是要等救护车来了才行,许诺一直抱着自己的妈妈,试图用掐人的方法唤醒妈妈。
但是对于一个尸体已经冰冷,心跳都已经完全没有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的。从悲伤冷静下来之后,许诺才想起来为什么妈妈会突然间不省人事。她猛地看向了周围,发现了地板散落的一个木盒子包装的东西。
她爬过去把木盒子还有木盒子旁边那一支跟妈妈以前注射过的,毒品的针管子一样的东西拿起来。这支针管的包装面,一点字介绍都没有,但是从针管的末端能够在透明的管子桶里面看到,有晶莹的紫色液体在里面残留。
许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想法,她竟然把这个有药物残留的针管自己藏进了口袋。救护车的医护人员终于来了,但是仿佛时间已经过了十分钟左右,许诺的妈妈的尸体早也已经冰冷了,还说什么能够回来,那都是空谈了。
这样许诺在救护车失了魂一样的一言不发,不论是谁跟她说话,或者问她妈妈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出现这种状况的,许诺一直在摇头说不知情。但是许诺明白,那一支紫色的液体药物,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让她的妈妈死去的原因。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脸都哭花了,独自坐在抢救室外面的塑料椅子。路过的人来来往往,有的人穿着白大褂,有的人头身还带着血,有的人是被推进来的,有的人是被抬出去的。许诺一瞬间仿佛觉得,世界不论怎么样都与她无关了。
过了很久很久,一位医生走出来,蹲在许诺面前。他用自己的袖子擦干了许诺眼角还没有风干的眼泪,用温暖的大手抚摸了许诺的头顶。那是一位女医生,她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位非常和蔼的女医生,像自己的妈妈以前一样,温柔又让人心安。
许诺突然哭了起来,抱住医生的脖子不撒手。女医生心疼的皱着眉毛,任由一个十岁的孩子,用眼泪打湿了她的肩头。医生温柔的安危着许诺,慢慢的让这个女孩冷静下来,在医生想要询问许诺,见到妈妈最后一面的时候有哪里不对劲,许诺的爸爸便匆匆的赶来了。
医生起身跟许诺的爸爸说明了原因,因为抢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直接转给了法医做尸体检测。检查结果显示,许诺的妈妈死于吗啡注射过量,说的直白一点是因为注射毒品量太多了,导致人体无法承受,才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发生衰竭。
意外的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许诺竟然第一次看到爸爸哭了。一个高大的男人,两只手插在自己的头发里面几乎握成了拳头,许诺的爸爸蹲在抢救室门口的一角,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悲痛大声的哭泣着,这让许诺觉得,其实爸爸的心并没有跟他们分开。
父女两个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在处理好许诺母亲的尸体之后,许诺的爸爸签好了手续可以带许诺先离开了。但是在临走的时候,许诺却松开了爸爸的手,说要找那个女医生。女医生很纳闷这孩子究竟有什么事情一定要找她来说。
“医生阿姨,我妈妈,我妈妈给她自己,打了这个针..这个紫色的针..我藏起来了..如果你知道,这是什么药的话,请你一定要告诉我!但是不要告诉..不要告诉我爸爸...”
女医生看到许诺从口袋里掏出来的针管之后,整个人都瞪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这液体的颜色,正好是跟自己研究出来的紫罗兰药物液体完全一致。她跟许诺的爸爸随便说了一个理由,让父女两个人在医院的化验科等了一会。
检测结果发现,针管的残留物真的是女医生自己研制出来的紫罗兰药物液体,由于教授的压迫,药物的成分分配表被抢走,还非法的研制出了液体药物向社会兜售,尤其是一些贩卖毒品的黑市商人,把紫罗兰描述成一种让人飘飘欲仙的药物引起人们的购买欲。
而这个女医生,是陈光的母亲。也是说,许诺的母亲是因为在黑市商人那里,购买了紫罗兰药物,并且在给自己注射了大量吗啡之后紧接着又注射了紫罗兰,从而使人体承受不了这两种成分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出现幻觉的同时,也对任何外界的磕碰疼痛一无所知。
只不过许诺的母亲并不是因为外伤而死,是因为她原本心的怨恨积累了很多,再加药物在体内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说白了,大概是急火攻心而死。法医的鉴定说许诺的妈妈死于毒品注射过量,这个说法其实也是说得通的。
后来陈光的妈妈,也是那个女医生,确实保守了她和许诺的秘密,只是告诉了许诺她妈妈注射的那个液体叫做紫罗兰,是一种能够让人产生幻觉的致命药物,并没有告诉许诺的爸爸。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