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植物
扭转乾坤、带来好运的盆栽植物不少,金钱竹、马拉巴栗、兰花等等都是大家爱用的前几名。当这些象征吉祥的盆栽植物花谢了、叶枯了,一定要马上更换一盆,才能继续聚气。
风铃
风铃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加上造型可爱,吸引许多人喜爱。风水上风铃是制煞的工具,尤其适合挂在大门入口处。但是绝对不要挂在小孩子的书房或主卧室,因为风铃的声音听久了会让人心浮气躁。
祥狮瑞兽
包括狮子、鹿、马、龙、麒麟、咬钱蟾蜍、貅等都是改风水时会列入考量的祥狮瑞兽。狮子、麒麟、咬钱蟾蜍的头须朝向门口,表示将各方财气、福禄吸引进来。但鹿、马的奔走方向及头部须朝向屋内,代表吉神入宅。
风水地板
鲁班乃木开山鼻祖,木地板自然也是鲁班始创,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每天念此符咒家庭会平安兴旺。
风水罗盘
罗盘的种类:
市面上的罗盘有三种,分别为三元罗盘、三合罗盘和三元三合综合罗盘。学习风水当以选择三元三合综合罗盘为上。笔者用的就是综合罗盘,如果读者选购罗盘的话,建议考虑综合罗盘。罗盘的形状为内圆外方,并且罗盘中的内圆通盘能够转动,在内圆周围必定有360°的刻度而且在外方的周围四条边上有两条固定的十字经纬线。
罗盘的构成:
(1)内盘:内盘为圆型,罗盘的各种内容刻写在内盘盘面的不同圈层上,内盘可以转动,是罗盘的主要构成部分,吉凶占验皆在于此。
(2)外盘:外盘为方形,在内盘的外面,是内盘的托盘,盘面无字,与汉代的式盘不同。有些罗盘特别是内地产罗盘,则无外盘,使用时不太方便。有外盘者,多为香港和台湾近现代生产。
(3)天池与指南针:天池位于罗盘中心,内置指南针。早期罗盘使用注水浮针,即水罗盘。罗盘中间有凹陷,以能蓄水浮针,故称天池。后世虽改用旱罗盘,仍沿用其名。
(4)天心十道:天心十道是固定于外盘上且通过天池中心的两条相互交叉垂直的红线,当转动圆盘时,依靠天心十道线就可以读出盘面上的内容,由此可推知线向方位如何。无外盘者则无天心十道线,使用罗盘是需要弹线定向。
罗盘看风水原理:
地球是一个带磁性的天体,它有两个性质相反的磁极,其中一个带磁性的天体,其中一极接近于地球的南极,叫做北磁极,另一极接近地球的北极,叫做南磁极。地球的南北两极都具有吸引力巨大的磁场,只要我们准备一根可以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的作用之下,收到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自然法则制约,必然会自动停止在南北的方向之上。因此,用磁针就可以辨别方向,而风水罗盘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而成的。
赖布衣(宋朝著名风水大师)
赖布衣,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曾任国师,后受奸臣秦桧陷害,流落民间,足迹踏及全国,以风水术扶危济困,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
赖布衣,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公元1101~1126年间(宋徽宗年间),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中国大地,凭著精湛的堪舆理论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人不见其踪。
2人物传说
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据传香港、广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
袁守城编辑
唐代著名的术士,袁天罡的叔叔,西游记中的人物出自《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西游记》中描述袁守诚生得“相貌稀奇,仪容秀丽,”他能知前后,善断阴阳。
1角色剧情
因为袁守诚能够算出泾河水族的位
《西游记续集》袁守诚
置,让渔翁张稍算定何时能打到鱼,泾河龙王非常生气也非常恐惧,就去长安城找袁守诚的麻烦,让他算下雨的时间点数。结果袁守诚算对了。泾河龙王就想了一个非常非常蠢的主意,私改了下雨的时辰点数,结果被玉帝知道。触犯了天条。被魏征在梦里斩了。
2相关记载
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这人的来头倒也不简单,是那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而袁天罡,则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曾经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称骨算命法。
《西游记续集》袁守城
在长安城外靠泾河吃饭的渔人张稍,每日孝敬袁守诚一尾金色大鲤,袁守诚便会指引他们在何时何处下网捕鱼,必然网网不落空,捉去许多泾河的水族。不知道怎么的,这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潜入长安,寻那袁守诚的麻烦。
袁守诚在长安西门繁华大街上卖卦,生意自是十分兴隆,泾河龙王寻到卦摊前,本想当场发作,却被袁守诚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慑,于是收了轻视之心,向袁守诚问上一卦。
先生问曰:“公来问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