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金陵郊外和尚村,虽不及金陵城内繁华,却也人烟绸密。
村东头一座白墙青瓦的大院子,三进五间,十分气派。
第二进院子里,廊下一只黄杨木躺椅,一个清秀少年躺在上面发呆,旁边一个小厮讨好地道:“大少爷,我们去后园摘桃子吧?要不,去田庄钓鱼?”
少年摆了摆手,烦躁地道:“一边去。”
他叫杨承,原是万历朝的新科状元,正在跨马游街,风光无限时,却不想跨下白马突然发疯,把他掀落马下。当他醒来时,悲催地发现来到嘉靖朝,成为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这少年也叫杨承,在后园摘桃子,一脚踏空摔下。
杨承弄清楚事情原委之后,怨气冲天。
他是新科状元啊,眼看着跨马游街后,就要入翰林院,如花似锦的仕途在他面前徐徐展开,美好的人生如醇厚的美酒,正等他去品尝。这下好了,跌了一跤,白费十年寒窗苦,打回原形,依然是个白身。
巨大的落差,叫他怎么接受?穿过来三天了,身体已恢复得差不多,怨气还没消,实是不甘。
小厮三胖关心地道:“您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要不要请王大夫过来瞧瞧?”
大少爷怎么从桃树上摔下来后,就一直呆呆的呢?可别摔坏脑子。想到杨承掉下来时曾昏迷过半天,不由更加以为他是摔坏了脑子。
杨承还没说话,回廊转角处走来一个妇人,和两个丫鬟打扮的少女,妇人年约三旬,长相一般。
她是原主杨承的继母吴氏,嫁给杨承的父亲杨扬后,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
杨承两岁丧母,杨扬在金陵城里开了一家绸缎铺,天天忙于生意,哪里有时间照顾杨承?经媒人说合,聘了邻村吴氏为继室,抚养杨承。
吴氏越走越近,三胖忙道:“大少爷,太太来了。”
杨承只好起身行礼,叫了一声:“娘。”
吴氏皮笑肉不笑道:“可好些了?要不要请王大夫过来瞧瞧?”
把桃子最大最熟的枝丫切断一半,这样还摔不死他,真是没天理。
她眼里一闪而过的寒光,把杨承从前世拉回现实,杨承拉过三胖,拿他当了拐杖,道:“腿还有些疼,请王大夫过来瞧瞧也好。”
“你还年轻,得好好调养,别落下病根,成了长短腿。”吴氏意有所指道。
这是咒他呢还是咒他呢!杨承道:“不会的,我的腿一定没事。”
吴氏重重“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王大夫是四乡八里比较有名的大夫,四十多岁的样子,笑起来眼睛全眯上了,帮杨承检查完腿,道:“没什么事,大少爷要是不放心,我开两贴补中益气的药吃吃看。”
三胖道:“王大夫,你帮我家大少年看看脑子,摔下时头先着地的。”
大少爷自从从桃树上摔下来后,就变了一个人,以前是猴子屁股一秒钟也坐不住的,现在在躺椅上一躺就是一整天。这是他家大少爷吗?
王大夫听说头先着地,吓了一跳,脉了左手又脉右手,最后告一声罪,双手轻按杨承的头,不停问他:“疼不疼?”
杨承自然说不疼。
王大夫一脸不可思议,道:“少爷真是吉人天相。”又问怎么摔下来那天不及时请大夫。
三胖一脸怨念,道:“太太不让。”
其实当时杨承摔下来后,吴氏以为他快死了,让人把他抬回房间,本来是想等他闭气再让人去请大夫的。想不到两个时辰后,三胖一声嚎叫:“大少爷醒来了。”
杨家是邻近几个村里有名的富绅,杨家的事,王大夫走乡串里为人治病时,多多少少也听说过一些。既然涉及杨家秘辛,他自然装作没听见三胖的话,叮嘱杨承几句好生将养,便告辞了。
“承儿,承儿,你怎么样了?”一个身着员外袍,圆圆的脸不停往下淌汗的男子急匆匆走了进来,一眼见到躺在躺椅上睁着大眼睛望他的儿子,猛然停住脚步,然后又扑了过去:“你怎么样了?摔着哪里了?”
“爹,我没事。”杨承暗暗叹气,道:“刚才王大夫来瞧过了,说我一点事都没有。”
杨扬摸摸杨承的脑袋,道:“我怎么听说你摔坏了脑子?”
他去杭州谈生意,半道上接到信,大儿子从桃树下摔下来,活不成了。
这是发妻唯一的骨血,是他的长子啊。他顾不得别的,当即坐了马车,催着车把式没日没夜地赶路,一路都担心死了,只怕回来家里搭了灵堂。
杨承咧了嘴笑,道:“您信吗?”
杨扬伸出一根手,在儿子面前晃了晃,道:“这是几?”
“哎呀,爹!”杨承拍下杨扬的胖手,道:“我想,我也不小了,也该读书进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了。爹,我想读书。”
杨扬的下巴吧哒一声掉在地上,半天才回过神,不敢置信地道:“你要读书?”
“是。”杨承肯定道。
开玩笑,不从头再来,重新考取功名,他一身才学岂不是白费?
“哈哈哈哈……”杨扬放声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就在杨承以为他神经错乱时,杨扬抹一把浊泪,道:“儿啊,以前为父打你骂你求你,就差跪下来给你磕头了,你就是不肯读书,一碰书本就睡觉,逼得狠了,你就号哭你娘丢下你。你继母常劝我,你还小,过几年再让你读书也不迟。这一年年的过去,你都十五了啊。”
一番话,说得杨承脸红。这具身体以前就是一个纨绔,怎么可能读书?
“我这不是顿悟了吗?”杨承道:“俗话说,万品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儿子一定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回来。”
“好,好,好。”杨扬老怀大慰,道:“为父马上备下礼品束修,求朱老秀才收你入私垫上学。”
此去三四个村子有一个私垫,先生是考取秀才,中举无望的老秀才朱鸿志。朱秀才在朱庄授课已久,深得村民敬重。只是杨承以前留给朱老秀才的印象实在太差了,不知朱老秀才肯不肯再收这个学生。
杨扬忐忑起来,备下厚礼,择了吉日,只待吉日到来,带儿子去朱庄求学。